正文 46.龐德公(1 / 2)

龐德公,東漢名士。襄陽(屬今湖北襄樊)人。漢末,躬耕襄陽南峴山,嚐與諸葛亮、司馬徽、徐庶等縱論天下,稱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徽為“水鏡”、其侄龐統為“風雛”,被譽為知人。他拒絕劉表禮請,後隱居鹿門山,采藥以終。

隱士身份

隱士,在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一個奇特的特殊群體,存在於每朝每代。這些隱士們或抱嘯山林、探究玄理,或隱居求高、著書立說,是中國古代、近代社會一道獨特的風景。古有許田、巢父、伯夷、叔齊,後有陶淵明、黃公望等等。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可知,越是在社會動蕩的時期,這類的隱士越多出現。孔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就是這類隱士歸隱山林的特色之一。不過,這些隱士又分為很多種。有的是完全沉浸於山野之中,自得其樂,不為世人所知,也從不涉足紅塵;也有的雖為隱士,但是卻名聲鵲起,成為一代大儒;有的更是在當地或者周邊地區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他們或品藻人物,或教授學識,成為一時之“名士”。在後漢時期的荊州大隱士龐德公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由於本身的隱士身份,關於龐德公事跡的曆史記載很少。在陳壽的《三國誌》裏沒有他的蹤跡,僅僅在習鑿齒的《襄陽記》中才有關於龐德公的零星記載。幸好南北朝裴鬆之在為《三國誌》作注時,關注到這段資料,才使得這個在後漢大名鼎鼎的隱士被挖掘出來。而範曄對龐德公也是比較重視,還特意在《後漢書·逸民列傳》中,專門對龐德公進行了介紹,但無論是裴鬆之還是範曄,都隻是將習鑿齒《襄陽記》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輯錄,因此,關於這個著名隱士的生平事跡還是不多,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疑問。盡管如此,從這些殘缺不全的記載和一些詩文、野史傳說中,我們還是可以領略到這位龐德公的風采。

生平逸事

關於龐德公的事跡,《後漢書·逸民列傳》和《襄陽記》中還是做了一個大致的介紹:龐德公,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居住在峴山(亦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南,東臨漢水)之南。一生樂於隱居,“躬耕田裏,夫妻相待如賓,休息則正巾端坐琴書自娛,睹其貌者肅如也。”雖然從來都沒有做過官,“未嚐入城府”,但在當時卻是名聲響亮,是荊州地區的六大豪族之一。荊州牧劉表久聞其名,數次派人請他出來做官,龐德公都是不去。劉表便親自前往拜訪。當時龐德公正在田間耕作,劉表也沒有擺什麼官架子,直接在田邊就和龐德公談了起來。這兩段對話頗有意思。

劉表問:“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龐公笑曰:“鴻鵠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棲;黿鼉穴於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所謂人各有誌,“保全天下”非龐德公之願,自得其樂才是他的追求。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龐德公遠離紅塵的那種超脫。最終,龐德公自己也是“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采藥不反。”完成並實現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劉表心有不甘,接著又問:“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後世何以遺子孫乎?”龐公曰:“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龐德公的這番話耐人尋味。就向劉表一樣,雖然把權力、財富留給了子孫,但同時也給子孫留下了隱患。而龐德公給子孫留下的,顯然不是什麼物質財富,用今天的話說,是一種精神財富、道德標準。看來,這位隱士果然是不同凡響,他的話就是拿到今天,也是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