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古代作家小傳(1 / 3)

先 秦

老子

老子的道家思想開啟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自然,務使生活超然、逍遙、灑脫的精神內涵,《老子》一書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成了中華民族的瑰寶。

約前580年,老子出生於楚國,當時,正是春秋晚期,天下諸侯紛爭,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老子尋遍各種書籍,試圖找到一種可以解除百姓疾苦的學問。30歲時,還在苦心作學,無心娶妻生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蹇氏相識,兩人一見鍾情,喜結連理。然而,蹇氏卻早有婚約,隻是不遂心意而一直執意不嫁。現在男方聽說其擅自嫁人,便派人將蹇氏搶了回去,蹇氏堅貞不屈,半路投井而死。老子傷心欲絕,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且終身不娶,以對得起亡妻。

此後,老子一直潛心研究學問,雖然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但卻始終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相傳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管理典籍。但後來,在約前516年,周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社會風氣頹敗,於是老子辭官歸隱。他騎著青牛路經函穀關,函穀關守令尹喜盛情接待了老子,並對他說:“聽說先生很有學問,如今要去隱居,何不把這些學問都寫出來,也好給後人留一些啟示?”於是,老子在函穀關寫下了《老子》上、下篇五千多言流傳於世。書成後,老子又騎上青牛,出函穀關,從此,行跡杳然,不知所終。相傳於前500年去世。

老子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作為其書的開篇,點出了老子哲學的中心,他所有的思想也都由“道”推演開來,獨成一家,即道家。

幾千年來,老子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哲學、倫理、文化乃至人們的處世。《老子》一書被後人奉為道教的三大經典之一,尊為《道德經》,其英譯本就多達四十多種,可見,老子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自幼勤奮好學,誌向高遠,少年時刻苦鑽研禮樂文化,曾向老子求學。大約在30歲時,孔子開始招收弟子講學,這是他一生的主要事業;51歲時在魯國為官,由於政見不合,55歲時帶著弟子們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和尋求用武之地,先後遊說72位國君與當政大夫,一路艱辛,卻沒有得到統治集團的重用;68歲時返回魯國,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致力於教育和古籍整理。

孔子一生培養了許多人才,“弟子三千”,精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賢人”。孔子招收學生提倡“有教無類”,不管是貴族子弟,還是鄉野村夫,都一視同仁。孔子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修整《詩》、《書》,編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除《樂》失傳外,其餘的“五經”一直流傳至今。

孔子73歲時病逝,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行由弟子記載下來,編成《論語》。

墨子

墨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9歲時,進私塾讀書,對儒家所說的大同社會非常欣賞,重點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經典,很快就成為了一名既有理論知識,又擅長實踐的傑出人才。但是後來,隨著他對儒家學說的深入反思,逐漸對儒家煩瑣的禮儀和厚葬久葬的虛偽行為感到厭惡,認為儒學“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因此,最終與儒家分道揚鑣,創立了代表工商業小生產者階層利益的墨家學派。

墨家學派是當時最有實力、最有影響力的學派之一,與儒學並稱為“世之顯學”。為宣傳墨家的思想,墨子廣收門徒,其行跡遍布齊、魯、鄭、衛、楚、越等國。墨家學派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成員都稱為“墨者”,而最高的領袖稱為“巨子”,所有的成員都要效仿大禹,身著布衣、日夜操勞、刻苦自勵,而且要聽從“巨子”的指揮,對“巨子”忠心耿耿,絕對服從。相傳,墨子的門徒個個都可以成為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勇士。

墨子有十大思想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尊天、事鬼、非樂、非命。其中,最為核心的便是“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即“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就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愛,無分等差厚薄,與儒家的“愛有差等”比起來更為進步。

墨子除了學識淵博,還精於機械,像滑輪、軲轆、車梯等都源於墨子的發明。據《墨子》一書記載,墨子還做成了小孔成像的實驗。墨子的事跡和思想主要收錄在《墨子》一書中,共33篇,是墨子與其弟子所著,其中也包括後期墨家的一些著述。《墨子》已經成為現在研究墨家學派和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史料。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另一說是師從孔子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影響深遠,有“亞聖”之稱。

孟子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其遠祖為魯國貴族,後來家道中落,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三歲喪父,母親將其撫養成人。孟母的管教十分嚴格,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教子故事,已成為千古美談。孟子師從孔門,十分推崇孔子,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他和孔子一樣,也有周遊列國的經曆,在齊、晉、宋、薛、魯、滕、梁等國宣揚“仁政”和“王道”的思想。當時,各諸侯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力圖以戰爭實現統一。孟子的學說被認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被采納。在六十多歲的時候,孟子退居講學,與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另有觀點認為,《孟子》的編訂者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約在戰國中期)。

孫武

據記載孫武的祖上原本姓田,是齊國的望族,因孫武的祖父田書頗具軍事指揮才能,在多次戰爭中戰績顯著,因而獲賜孫姓。其父曾官至齊國卿相,顯赫一時。軍事世家的環境,使得孫武從小就對軍事很感興趣,小小年紀就頗具軍事頭腦。後來齊國內部發生動亂,紛爭激烈,士卿大夫間相互傾軋,孫氏家族為躲避糾纏,遂遷居吳國。孫武在吳國的軍隊服役期間參加過吳、楚戰爭,後來因為負傷退出軍隊,一邊耕田,一邊研究兵法。他結合每一次具體的戰爭,分析總結勝方的經驗和敗方的教訓,終於完成了名傳天下的《孫子兵法》,他也由此成為了中國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

《孫子兵法》語言簡練,全書不過7000餘字,共計13篇,有《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地形》、《九地》、《火攻》、《用間》、《行軍》。內容涉及戰略學、戰術學、軍製學、後勤學、軍事地形學、偵察學等諸多領域。

孫武不僅將孔子《孫子兵法》的理論講得十分透徹,更用他的實際作戰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絕非紙上談兵。當吳王要求他用宮女來演練軍隊時,屢次出現“楊柳細腰隨風舞,鶯聲燕語亂紛紛”的場景,於是他冒奇險殺死了吳王的兩個愛妃,殺雞駭猴,宮女們一下子知道了什麼叫軍令如山,個個嚴肅緊張,令行禁止。不多時,便操練得像模像樣了。由此,他從嚴治軍的思想可見一斑。被吳王闔閭拜為大將後,孫武很快就為吳國訓練出了一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隊伍。公元前506年,孫武大展兵家智謀,以“疲楚誤楚”的策略扭轉時局,又率3萬兵力擊退楚國20萬大軍,取得柏舉之戰的勝利,攻占了楚國的都城,獲得了大量的兵奴和財寶。吳王闔閭死後,孫武又輔佐夫差南征北戰,將吳國的國勢推向了頂峰,同時,也成就了吳王春秋又一霸主的地位,隻可惜後來,夫差剛愎自用,好友伍子胥又遭慘死,讓孫武看到了兔死狗烹的結局,最後歸隱避世。公元前479年,孫武病逝,葬於江蘇吳縣東門外。

孫武雖然在吳國戰爭的風雲際會中淋漓盡致地施展了其軍事才華,但真正讓他擠入名人行列的卻是他言不過七千的兵學巨著——《孫子兵法》。這部書內容完備,結構嚴謹,將戰爭中一些規律上升到理論高度,因而為曆代兵家所珍視,在當今的中外軍事院校中,也被作為必修課程之一。因此,孫武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軍事戰略偉人。

莊子

莊子,戰國時哲學家,是道家代表人物。在有限的史料記載中,隻知道莊子曾在蒙(今河南商丘)做過漆園吏,但不久就辭官回家,此後專心著書講學,再未踏入仕途。

辭官後的莊子依舊住在陰暗潮濕的小巷子裏,靠編製草鞋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有時還要向人借糧救急。盡管生活困苦,莊子卻思想高超,甘於貧困,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汙。

莊子博學多才,對社會中的很多醜惡現象給予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他認為亂世是由曆史的墮落所致,所有的是非之爭都是勞心而又無所謂的事情,因此麵對社會的醜惡他並不是積極地應對,而是消極逃避,甚至產生了極端厭世的思想,甚至認為人獸雜處的時代才是至德之世。但這也正是莊子了悟生命的結果,於是,他將世間萬事萬物都歸於一個“道”字,認為道涵蓋一切,無時無處不在,不受任何限製。

莊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道合一”,他又把達到這一境界的人稱為“真人”、“至人”、“神人”。

莊子又稱“天道自然”,主張人應順應自然,否則就會違反萬物的本性。莊子妻死他鼓盆而歌。惠施不解,謂之薄情。莊子卻說,“妻子去世,我固然傷心,但“察其生命之始,而本無生;不僅無生也,而本無形;不僅無形也,而本無氣。……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莊子視生死為自然,生不足樂,死不足悲,是對生死的一種詩意的領悟。

莊子一生所追求和崇尚的實際上是一種絕對的自由。

綜觀莊子學說,其宇宙觀和人生觀都沒有脫離唯心主義的範疇,但在他的許多篇章中,都反映出了事物總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對事物的相對性有了一定的認識,因而,在他的認識論中,閃耀著辯證的思想光輝。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人。約生於公元前325年,死於公元前235年,著名思想家。其學說以儒家為本,兼采道、法、名、墨諸家之長。強調人定勝天,“行貴於知”,由於提倡性惡論,常被拿來與孟子的性善論進行比較。荀子一直以孔子、仲弓的繼承者自居,維護儒家傳統,痛斥子夏氏、子遊氏、子張氏為“賤儒”,對子思、孟子一派的批評尤甚。荀子有不少門生,其中著名的有韓非、李斯。二人後來都成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因為弟子的學派,荀子在曆史上一直備受爭議,有學者不認同荀子為儒家學者,也有學者對其進行抨擊。荀子留下的著作,在漢代有三百餘篇,經劉向編訂,定著32篇,其中從《大略》以下的六篇,被認為是後人托作。

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晚期韓國(在今河南新鄭)貴族。著名的哲學家、散文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相傳其口吃,後世稱他為韓非子。韓非是荀子的學生,“喜刑名法術之學”,很有才能。當時,他所在的韓國非常弱,常受到鄰國的欺淩。為了富國強兵,他多次向韓王上疏變法,但都未被采納。之後,韓非寫下《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文章,發表自己的見解,但仍然沒能引起重視。這些極具價值的政治論文後來流傳到了秦國,秦王看後十分欣賞。公元前234年,韓非出使秦國。在秦國,他奏請秦王先伐趙而緩征韓。秦王留下韓非,準備重用。當時的秦相李斯是韓非的同學,他深知韓非的才能,於是與姚賈一道進讒言陷害韓非。秦王聽信讒言,將韓非毒殺。

屈原

屈原(約前340—前278),名平,字原,祖籍湖北秭歸,楚國政治家,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生於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屈原年輕時,雖家道衰落,但因才華橫溢,又與楚王同姓,因此,仍得楚懷王重用,官至左徒和三閭大夫,地位相當顯赫,一度成為楚國內政外交的關鍵人物。但是,由於小人讒害,屈原一生遭到楚王的兩次放逐,過了20多年的流放生活。即便是被放逐,屈原的愛國熱忱也絲毫沒有減弱,他一直期盼能重新被起用。公元前278年,秦軍攻占楚國都城,絕望中的屈原,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一生愛國,並將其愛國情感化做詩歌。他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開創了楚辭文體。屈原現存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等25篇,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第一次流放時所作的《離騷》,因此楚辭又被稱為騷體。

賈誼

賈誼(約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傑出的政論家、文學家。年青時就有才名,20多歲便被漢文帝召為博士,後因遭權貴排斥,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故世稱“賈長沙”、“賈太傅”。有《賈長沙集》和《賈子新書》傳世。

董仲舒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景縣)人。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文化的推廣和傳播者。董仲舒出生在一個十分富足的地主家庭,自幼學習十分專心刻苦。由於學業專精,學識淵博,在還不到四十歲的時候,董仲舒就有了“漢代孔子”的美譽。做學問的同時,董仲舒也招收了大批學生。他講學很有特點,在課堂上掛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裏麵講,學生在外麵聽。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都沒有見過“廬山真麵目”。

由於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董仲舒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漢武帝即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也被舉參加了策問。在策問中,他闡述了天人感應說,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董仲舒被派到江都易王劉非(漢武帝的哥哥)那裏當國相。劉非一直有稱霸的野心,想讓董仲舒輔助。但是董仲舒借古喻今地對他進行了規勸,指出“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霸)”,暗示其不要稱霸。

在江都期間,董仲舒遭遇了一生最大的變故:約公元前130年,皇家祭祖的長陵高園殿、遼東高廟發生了火災,董仲舒認為是宣揚天人感應的好機會,於是帶病寫了一份奏章,想以火災警示漢武帝上天已發怒。結果奏章還沒呈上,主父偃到了董家做客,看見奏章,因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武帝看後大怒,決定處死董仲舒。後憐其才,赦免了死罪,罷其國相之職。從此,董仲舒不敢再說災異之事,又開始講學授徒,教了十年《公羊春秋》。

公元前125年,公孫弘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兄弟,性情凶殘蠻橫,曾經做過他國相的人很多都死於非命。由於董仲舒大儒,劉端對其很是敬重。但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遭到不測。公元前121年,他以老病為由,辭歸故裏。仕祿生涯從此畫上了句號。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卒,葬於京師長安西郊。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大部分已經失傳,隻有《春秋繁露》一書流傳了下來。而根據考證,《春秋繁露》也是後人輯錄董仲舒的遺作而成,成書時間大概在隋唐時期。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辭賦家,初名犬子,因慕戰國時人藺相如,改名司馬相如。年少時好讀書舞劍,任景帝武騎常侍。做武騎常侍並非相如的愛好,而且漢景帝並不喜歡辭賦。這時,梁孝王來京朝見景帝,跟他一起來的有齊人鄒陽、淮陰人枚乘、吳人莊忌等,這些人都很善於遊說。相如與這些人非常投契,遂以生病為由辭掉官職,旅居梁國。在梁國,相如與讀書人、遊說之士共處了幾年,寫出了華美的《子虛賦》。梁孝王死後,相如返回蜀地。回蜀時,路過臨邛,通過好友結識了富商卓王孫的寡女卓文君。卓文君通曉音律,仰慕相如,在相如“以琴心挑之”後,二人連夜私奔。他們先是到了相如的成都老家,因相如家徒四壁,遂又返回臨邛,以賣酒為生。由於文君當壚賣酒,卓王孫無奈給了文君夫婦錢百萬,奴仆百人,二人又回到成都,過起了富足的生活。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姻緣成了一段佳話,被後世文學、藝術創作所取材。漢景帝之後,漢武帝即位。他見到相如的《子虛賦》後大為讚賞。經楊得意推薦,他召見了相如。相如再為武帝作《上林賦》。由於賦的內容別出心裁,辭藻華美,武帝欣喜不已,先拜相如為郎,再拜為中郎將。任職期間,相如奉命出使西南,對促進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起了積極的作用。期間,寫下《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後被指控出使受賄,免官。臨死寫下《封禪書》遺留後世。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是辭賦。武帝時文人,文莫若司馬遷,賦莫若司馬相如。《漢書·藝文誌》著錄司馬相如賦29篇。今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其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雖非一時一地之作,但內容前後銜接,故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它們看做一篇,統稱《天子遊獵賦》,概括其主旨為諷諫。相如賦重鋪排、修飾,極富文采美與韻律美,為漢代散體大賦確立了較成熟的形式,漢賦亦因此成了一代鴻文。明代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是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遷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20歲時,開始遊曆大江南北,網羅了很多史料。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司馬遷奉漢武帝之命主持改革曆法。通過精密推算晦朔弦望,完成了漢曆改舊曆的十月歲首為正月歲首的工作。又依金、木、水、火、土五行,定漢為土德,把龍袍的服色定為黃色,曆代沿用。任太史令期間,他一方麵對朝廷的史籍和收集的遺文古事、各種典籍進行整理;另一方麵訪問朋友或進行實地調查,對材料核實後再重新加以訂正和補充。他閱讀國家藏書,研究各種史料,經過4年的積累,著史工作已基本具備條件。然而,就在司馬遷潛心著史時,卻因替李陵辯解,慘遭腐刑。出獄後,司馬遷任中書令,他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忍辱負重,發憤完成了所著史籍,人稱其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後改名向,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被尊為中國目錄學之祖)、文學家。

劉向曾奉詔與兒子劉歆領校秘書,他負責校經傳、諸子、詩賦。每校完一書,“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寫成書目奏上,後被輯為《別錄》二十卷,是我國最早的分類目錄書(今尚殘存數篇)。其子劉歆所成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亦頗受其影響。在校錄皇家藏書時,劉向還發現了6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他重新編訂材料為《戰國策》。另外還有《九歎》等辭賦三十三篇,多已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明朝人輯有《劉中壘集》。

劉歆

劉歆(約前461—公元23),西漢著名文學家、經學家、目錄學家。字子駿,沛縣(今江蘇)人。

劉歆少時以才學聞名,漢成帝親自召見,封其為黃門郎。從此踏上仕途。河平三年(前26),漢成帝下令謁者陳農到各地搜求遺書,同時將延閣、廣內、秘室藏書集中在一起,由光祿大夫劉向負責,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鹹、侍醫李柱國、黃門郎劉歆等悉數參加,對中秘之書重新進行編目整理。建平元年(前6),劉向去世,哀帝命劉歆為中壘校尉,統領校書工作。劉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個重要工作是編製目錄:在每一本書校勘過後,由劉向父子集其篇目,敘其旨意,寫成內容提要,再將各書的敘錄集合在一起,按部類抄成一書,稱為《別錄》(這主要由劉向完成)。最後是劉歆在《別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編成了圖書分類目錄《七略》。《七略》的問世對後代目錄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目錄書的典範。

王充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東漢時期思想家、文學理論家。他曆30年著成《論衡》一書,書中吸收了古代天文、醫學等領域的科學成果,尖銳批判了當時盛行的讖緯之學和其他陳腐的傳統思想,並大膽反對把儒家經典變成教條。此書是我國古代一部哲學、科學和文學理論的巨著。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屬鹹陽)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於世宦之家。曾祖班況,為成帝時越騎校尉;祖父班稚,為哀帝時廣平太守;父親班彪,曾被光武帝拜為徐縣令,後來專心於史籍研究,編寫《史記·後傳》數十篇,是著名的史學家。班固從小受家庭熏陶,“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由於跟隨在京做官的父親,班固得以進入洛陽太學讀書。在太學,他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為日後撰寫《漢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班固花費二十餘年的心血,完成了《漢書》的編撰,對後世的史書創作有極大影響。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

張衡出生在一個沒落的世族之家,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張衡最傑出的成就在天文學方麵,他繼承和發揚了渾天說,撰寫了兩部重要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和《渾天儀圖注》。元初四年(l17),張衡根據渾天學說,製成了世界上最早使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也是世界上第一架能夠比較準確地測定天象的渾天儀。漢順帝永建元年(126),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候風地動儀,這是張衡另一個不朽的創造。歐洲直到1700年後才製造出原理基本相似的地震儀器。在氣象領域,張衡還發明了類似國外的風信雞的氣象儀器——候風地動儀,比西方的風信雞早了1000多年。

公元138年。張衡辭官回鄉,第二年便與世長辭。

三 國

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一生忠於漢室,為劉備的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最終未能完成心願,但他的謀略和忠誠卻給我們留下了一幕幕有聲有色的曆史畫卷。“諸葛亮”這三個字不僅代表著一個曆史人物,它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其代表作有《出師表》。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上,他消滅了諸多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在文化方麵,有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丕

曹丕(187—226),就是魏文帝,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魏文學家。曹操次子,曹操死後襲位為魏王,不久代漢稱帝。其主要成就在於詩歌和文學評論。其詩歌偏重抒情,文辭華美;散文感情真切,文筆暢達。所作《典論》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七言詩。有《魏文帝集》傳世。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魏國詩人。曹操第三子,母親卞氏。曹植自幼聰慧,十餘歲即能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受曹操寵愛。曹植終年41歲。諡“思”。曹植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後人又稱他為“陳王”或“陳思王”。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其前期頗多豪情壯誌之作,如《白馬篇》、《遠遊篇》等;亦有少數關涉社會、反映動亂殘破現實的作品,如《送應氏》等;有關邀遊、宴飲的也有很多。後期的作品中,詩如《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七步詩》、《泰山梁甫行》;文如《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賦如《洛神賦》等。或訴說骨肉相殘、屢遭疑忌之苦痛,或抒發有誌不能施逞之悲憤,或申述己誌,或憫惜世亂,多憂患慷慨之音。風格漸趨沉鬱內斂,多比興寄托手法,十分婉約。曹植的詩、傳、文、賦俱佳,而詩作尤為出眾。《詩品》中謂其“骨氣奇高,文采過人,情兼雅怨,集溢古今,卓爾不群”,推為“建安之傑”。

嵇康

嵇康(223—262或224—263)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人。祖先姓奚,會稽上虞人,為了避怨,乃遷徙至此。“竹林七賢”(另六人為阮籍、向秀、山濤、劉伶、阮鹹、王戎)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音樂家,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幼年喪父,有奇才,卓爾不群。據記載,嵇康後娶曹操曾孫女為妻,在曹氏當權時,曾做過中散大夫。後來家道清貧,常與“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在樹下打鐵謀生。有一次,司馬氏的寵臣鍾會率眾前來拜訪,嵇康隻顧低頭打鐵,並不說話。鍾會尷尬不已,正要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極富辯才,立即應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說完拂袖而去。從此,嵇康與當權者結下了怨仇。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集中在詩歌和散文上。今存詩50餘首,以四言體居多。《隋書·經籍誌》錄其著作13卷(亦有15卷本),宋代時原集部分散失,僅剩10卷。明代諸本卷數與宋本相同,但篇數減少。明本常見的有汪士賢刻《嵇中散集》,張溥刻《嵇中散集》等。1924年,魯迅輯校《嵇康集》,後收入《魯迅全集》中。

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取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其作品今存賦6篇、散文較完整的有9篇、詩90餘首。詩歌代表了阮籍的主要文學成就。

阮籍所在的時代,正值魏、晉紛亂之際,名士少有能保全者。阮籍見狀,便不理世事,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司馬昭很想和阮籍結親,阮籍知道後,竟大醉六十日。司馬昭隻得作罷。鍾會曾多次問他時事,想找機會治他的罪,他都因爛醉而得免。阮籍曾從容地對司馬昭說:“籍平生曾遊東平,樂其風土。”司馬昭聽後非常高興,拜他為東平相。阮籍騎驢赴任,到了之後就把府舍的圍牆統統推倒,路人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裏麵。如此一來,辦公通透,法令清簡。不多久,阮籍回京,任從事中郎。有官員說有兒子殺害了母親,阮籍聽後說:“嘻!殺父親可以,更何況殺母親!”聞者無不怪其失言。司馬昭召他問道:“殺父,天下罪大惡極之事,你認為可以嗎?”阮籍回答說:“禽獸知母而不知父,殺父,是禽獸的作為。殺母,禽獸不如啊!”眾人這才明白。阮籍曾聽說步兵廚營會釀酒,貯有美酒三百斛,於是主動求做步兵校尉。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時,很多人都寫“勸進文”,阮籍因大醉忘了寫,使者已進門要文章了,他還在伏案大睡。使者叫醒他,他揮筆立就,無所修改,辭甚清整。阮籍還有個著名的本事,就是翻白眼。見到不喜歡的人,他就以白眼對待。比如母親過世時,嵇喜來吊喪,他翻白眼不理人,嵇喜回去後不久,嵇康(嵇喜的弟弟)拿著酒帶著琴來了,阮籍一看大悅,立即以青眼示人。由此,阮籍得罪了不少禮法之士,因司馬氏的庇護而每每得以保全。景元四年(263)冬,阮籍去世,時年54歲。

何晏

何晏(約193—249),字平叔,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魏晉玄學“貴無論”的創始者之一。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開一時風氣。何晏是漢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後納其母為妾,收養了何晏。由於聰慧過人,何晏很得曹操寵愛。稍長,即因才秀而知名,他非常喜愛老莊哲學,曾寫下《道德論》和各種文賦幾十篇。其著作多已散佚,至今保留完整的隻有《論語集解》和《景福殿賦》。別外還有《道論》、《無名論》的逸文(《道論》可能是《道德論》的一部分)。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中錄存了何晏的其餘逸文。

王弼

王弼(226—249),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字輔嗣。山陽(今河南焦作)人。王弼出生在書香世家。祖父王凱與建安七子之首王粲是族兄,為避戰亂,兩人一起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很賞識王粲的才華,想把女兒嫁給他。但王粲相貌醜陋,而王凱卻儀表堂堂,風采照人。劉表便把女嫁給了王凱。王凱生子王業。後王粲之子因罪被誅,王業就過繼給王粲為嗣。王粲家藏萬卷詩書,皆歸王業所有。由於家中世代書香,王弼自幼受到知識的熏陶。少年即有才名。

王弼生性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曾任尚書郎,卒年僅二十四歲。其一生好談儒道,雄才善辯,與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學清談風氣,世稱“正始之音”。他的哲學觀點明確:“無”為宇宙萬物之本,“道者‘無’之稱也”。天地雖大,“寂然至無,是其本矣”。又“援老入儒”,以玄學代替當時逐漸衰微的漢儒經學。王弼的哲學觀點使得中國式的形而上之學初具雛形,對後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對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著有《老子道德經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王弼集》,《周易大衍論》,《老子指略》等。現多逸。

陸修靜

陸修靜(406—477),字元德。吳興(今浙江湖州)人。三國吳丞相陸凱之後裔。南朝宋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設者。他精通儒學,性喜道術,精研玉書。年紀稍長,即拋棄家小,雲遊四方,尋訪仙蹤,聲名遠播。

陸修靜一生著作甚豐,有關齋戒儀範者尤多。今《正統道藏》存有《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各一卷。另有《靈寶經目序》、《古法宿啟建齋儀》、《道德經雜說》、《三洞經書目錄》、《陸先生答問道義》、《陸先生黃順之問答》,均逸。《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三元齋儀》、《然燈禮祝威儀》、《金籙齋儀》、《玉籙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等也已亡逸,某些內容散見於《無上黃籙大齋成立儀》中。《通誌·諸子類·道家略》中著錄有《服禦五芽道引元精經》、《升元步虛章》、《靈寶步虛詞》、《步虛洞章》等。在唐法琳《辯正論》中,尚見其著有《必然論》、《榮隱論》、《遂通論》、《歸根論》、《明法論》、《自然因緣論》、《五符論》、《三門論》等。《破邪論》中又見其著有《對沙門記》。

李密

李密(224—287),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西晉文學家。父親早亡,母親改嫁,自幼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晉武帝時,征他為洗馬。他以祖母無人奉養,上《陳情表》辭而不就職。《陳情表》是他的代表作。

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安漢(今四川充北)人,西晉著名史學家。他所撰的《三國誌》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分國記載了魏文常黃初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曆史,條理清晰,簡約生動,體例也有創新,不設“表”、“誌”,對後世的史學、文學均有很大影響。

幹寶

幹寶(?—336),字令升,新蔡(今河南)人,東晉史學家、文學家。他的代表作《搜神記》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代表作,也已散失,今本係後人從《太平禦覽》等書輯錄而成。書中大多講述神怪靈異的傳說,但也保存了不少民間世俗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約303—361),字逸少,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東晉著名書法家。

王羲之出生貴族,祖父王正曾任尚書郎,父親王曠任淮南太守,兩位伯父王敦、王導更為顯赫,分任大將軍和丞相。王羲之入仕後,曾任右軍將軍,後人亦稱之為“王右軍”。王羲之生性正直,難免得罪權貴,後因與上司不合稱病辭官,隱居於會稽山陰,直到去世。

王羲之幼年時開始練習書法,少年時師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王羲之練字非常勤奮,相傳他走路、休息時都在自己身上比畫練習,連衣服都戳破了;他家門前的一個水池,也因他日日在池中衝洗筆硯,天長日久,水池竟然變成了“墨池”。工夫不負有心人,王羲之的書法終於自成一家。他吸取了漢魏時期書法家的精華,對楷書、草書、行書三種書體以及用筆、結字、章法、布白等方麵都有大膽創新,其書法作品“西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堪稱絕世佳品。據說公元353年暮春3月3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41位名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集會,風雅之士雲集在此,縱情詠懷賦詩,事後將詩賦集結成冊,王羲之為其作序,便是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不僅行書獨步天下,其楷書也是一絕,代表作品有《樂毅論》、《黃庭經》、《孝女曹娥碑》等。王羲之還改革了草書,並使其走向成熟。他的草書灑脫自然,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流傳後世的《十七帖》堪稱草書藝術中的絕世之作。

顧愷之

顧愷之(約345—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令屬江蘇)人,出身世族家庭,曾任參軍、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才,當時人稱他畫絕、才絕、癡絕。他與南朝的張僧繇、陸探微並稱為“六朝三傑”。

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要求,十分注意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與表情動態的一致性與複雜性。“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相傳他畫人物,有時數十年不點睛。據記載,他畫裴楷像,在頰上添了三毫,就使形象倍增神采。

顧愷之畫過人物、山水,這些畫跡,散見於唐、宋的記載中,有《謝安像》、《阮鹹像》、《王安期》、《蕩舟圖》、《水府圖》等。顧愷之沒有真跡存世,現在流傳下來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作品,都是後人摹本。

顧愷之不僅精於繪畫,在繪畫理論上也有貢獻。他所著的《論畫》、《魏晉勝流畫讚》及《畫雲台山記》是我國現存最早成篇的畫論著作。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原名陶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時期詩人,田園詩派創始人。

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因家教優良,自幼便讀了許多詩書。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之前,陶淵明一直都在家讀書,料理家務。他的《五柳先生傳》,反映了他早年入仕前的個性風貌。陶淵明一生幾次出仕,幾次辭官。29歲時,經親友推薦任江州祭酒,因不堪其職,很快辭歸;不久,州上又召他做主薄,他拒絕了;36歲時,在江陵桓玄幕府任職,次年因母喪辭歸;40歲始任軍職,任鎮軍將軍參軍,第二年八月為彭澤縣令,到十一月辭去官職,選擇歸隱。

在時仕時隱的生活中,陶淵明寫了很多的詩歌和散文,表達了他對仕途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其中《歸去來兮辭》則是陶淵明最後與官場決絕的作品。仕途的不得意,使田園成為其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他創作了大量農家生活為題材的田園詩,如《歸田園居五首》、《飲酒二十首》、《勸農》等。在這些詩歌中,陶淵明描繪了清新優美的田園風光,歌唱了親身參加勞動的感受,表現出他對隱居的熱愛,對安寧閑靜生活的追求。除了詩歌外,陶淵明在散文方麵也有不小的成就,數量雖不多,卻清新雅致,如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

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深秋,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南北朝

範曄

範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他所撰的《後漢書》是一部紀傳體東漢史,成紀卷80卷,首創《列女傳》和《文苑列傳》,對後世史學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