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情感文明(2 / 3)

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開辟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

1500年,達芬奇設計了風力計、濕度計、降落傘、紡紗機、踏動車床等草圖。

1517年,德國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球形。

1539年,波蘭的哥白尼提出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理論。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出版,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1582年,西歐許多國家實行格裏曆,即現行公曆的前身。

158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原理。

1589年,荷蘭的史特芬發現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1590年,意大利的伽利略作自由落體等一係列科學實驗。

1590年,荷蘭的詹森發明複式顯微鏡。

159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發明空氣溫度計。

1596年,中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出版,書中記有藥物1892種,是重要的科學典籍。

1600年,意大利的布魯諾因擁護哥白尼地動說並宣傳宇宙無限,在羅馬被教會燒死。

1605年,英國的培根(1561-1626)著《學術的進展》,提倡以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

1607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嚐試測量光速。

1609-1619年,德國的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定律。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用其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初次測光速,未獲成功。

1620年,荷蘭的斯涅爾發現折射定律。

1620年,葡萄牙的德列貝爾發明潛水船。

1628年,英國的哈維發現血液循環。

1632年,意大利的伽利略提出相對性原理。

1637年,中國明朝的宋應星完成“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工農業生產技術。

1638年,法國的笛卡爾提出“以太”。

1644-1911,中國清朝。

1648年,捷克的馬爾西發現光的色散。

1654年,德國的蓋裏克發明真空泵,表演馬德堡半球實驗。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現彈性定律。

1666年,英國的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1666年,英國的牛頓用三棱鏡分光。

1676年,丹麥的羅默利用木衛食測光速。

1677年,德國的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

1687年,英國的牛頓提出力學三定律和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的概念。

1699年,法國的阿蒙頓發現摩擦定律。

1701年,英國的貝努利創建變分法。

1728年,英國的布拉德雷利用光行差測光速。

1745年,德國的克萊斯特發明萊頓瓶。

1750年,英國的米切爾設計測靜電力扭秤,並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0年,美國的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

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作風箏引天電實驗。

1775年,意大利的伏打發明起電盤。

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

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發現蛙腿肌肉收縮現象,認為是動物電所致。

1781年,英國的瓦特改良蒸汽機。

1785年,法國的庫侖用實驗證明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9年,法國的拉瓦錫發表《化學綱要》,開創了化學******。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1792年,意大利的伏打研究伽法尼現象,認為是兩種金屬接觸所致。

1798年,英國的卡文迪許用扭秤測定萬有引力常數。

1800年,意大利的伏打發明伏打電堆。英國的赫謝爾從太陽光譜的輻射熱效應發現紅外線。

1801年,英國的楊用幹涉法測出光波波長。

1802年,英國的特裏維西克造出了蒸汽機車。

1808年,法國的馬呂斯發現光的偏振現象。

1808年,英國的道爾頓發表提出化學原子論。

1820年,丹麥的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

1820年,法國的安培發現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1821年,愛沙尼亞的塞貝克發現溫差電效應。

1826年,德國的歐姆確立歐姆定律。

1827年,英國的布朗發現液體中的微粒作無規則運動。

1830年,意大利的諾比利發明溫差電堆。

1831年,英國的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34年,法國的珀耳帖發現電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應。

1835年,美國的亨利發現自感。

1840年,鴉片戰爭。

1845年,英國的法拉第發現磁場使光的偏振麵旋轉。

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9年,法國的斐索用轉動齒輪法測光速。

1849年,英國的開爾文提出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

1850年,英國的赫姆霍芝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1850年,中國太平軍起義。

1851年,法國的富科證明地球自轉。

1852年,英國的焦耳和湯姆生發現氣體膨脹致冷效應。

1858年,德國的普呂克爾在放電管中發現陰極射線。

1859年,德國的基爾霍夫開創光譜分析法。

1859年,英國的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開創了生物進化論。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

1869年,俄國的門捷列耶夫發表元素周期表。

1875年,英國的克爾發現電光效應。

1875年,巴黎會議簽訂米製公約。

1876年,美國的貝爾發明電話。

1879年,英國的麥克斯韋出版《電磁通論》,集電磁理論之大成。

1879年,美國的霍爾發現電流通過金屬,在磁場作用下產生橫向電動勢。

187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電燈。

1880年,法國的居裏兄弟發現晶體的壓電效應。

1881年,美國的邁克爾遜發明靈敏度極高的幹涉儀。

1883年,奧地利的馬赫的《力學科學》出版,批判了牛頓力學中的絕對時空的概念以及力和質量的概念。

1885年,德國的本茨發明了汽油內燃汽車。

1887年,德國的赫茲發現電磁波,發現光電效應。

1887年,美國的邁克爾遜和莫雷試圖由地球在“以太”中運動而引起的光的幹涉效應,證實“以太漂移”的存在,但得到否定結果。

1889年,英國的菲茨傑拉德提出了收縮假說,以解釋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由於發表其論文的英國《科學》雜誌不久停刊,所以直到1892年荷蘭的洛倫茲獨立提出收縮假說才為世人所知。

1890年,匈牙利的厄缶作實驗證明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相等。

1892年,荷蘭的洛倫茲獨立提出收縮假說。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德國的倫琴發現x射線。

1896年,法國的貝克勒爾發現放射性。

1896年,荷蘭的塞曼發現磁場使光譜線分裂。

1897年,英國的湯姆生從陰極射線證實電子的存在。

1899年,俄國的列別捷夫用實驗證實光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