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寫作完成。其規模宏大、內容廣博,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中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範。
作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千古絕作,《史記》在中國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司馬遷以其獨特的視角,揮動如椽巨筆,記載了一件件紛繁複雜的曆史事件,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曆史人物,再現了過去時光歲月中那一段段、一幕幕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戰爭場麵以及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餘字。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係、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製度發展,涉及禮樂製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麵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列傳”是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麵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少數民族的傳記。
《史記》不同於前代史書所采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曆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曆代所修正史,盡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的寫法。
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璧”。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由於受篇幅所限,在編撰本書的過程中,我們省去了《史記》中的“書”和“表”,隻收錄了本紀、世家、列傳中的內容,並且每一篇文章我們也僅萃取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
因為《史記》的成書年代比較久遠,其中有很多生僻字和難以理解的句型結構,為此,在《史記》原文的基礎上,我們對其中部分字詞句做了一些簡單的注釋,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曆史是一麵鏡子,多少興衰多少榮辱都映於其中。所以我們讀《史記》不僅可以豐富曆史知識,最主要的是可以以史為鏡,探尋社會發展和國家興亡的規律、經驗和教訓,尋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標。關於這一層意義,我們會在每一篇的“解讀”欄目中反映出來,以供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曆史、感悟曆史。
最後,我們衷心希望本書能給讀者朋友們的人生之路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
解譯者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