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後記

後記在一本書裏雖然位置最後,但我想它的重要性並不亞於書的正文,在我看來,它是一個給作者說最想說的話的空間。我最想說什麼呢?

我最想表達的是深深的感謝,因為在這些年的學習和工作中,最讓人感到愜意的,就是擁有來自方方麵麵的關注和關心,指點和幫助。我無法一一寫出他們的大名,因為這樣的話,這份名單就太長了。

但是,有一個人是不在此列的,那就是我的慈父般的老師———黃留珠先生。1996年春的某一天,我第一次見到黃先生,當時他要在我們這屆本科畢業生中招收一名保送研究生。與先生第一次的見麵,讓我這個史學後輩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因為課程考試中的優異成績距離一名合格的研究生還有好遠。在隨後的三年裏,我牢記黃先生的教導——“秦漢史是治史的基礎,也是治學的基礎”、“搞曆史,就要能坐得住冷板凳”,開始了慢慢的積累過程,直至現在這個過程仍在繼續。研究生畢業一年後,我又考取了先生的博士生,因為當我真正踏上工作崗位後,我發現讀書、學習是非常幸福和必要的。攻讀博士學位的三年,先生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心血,從我的課程學習,到博士論文的選題、大綱的擬訂,再到論文的寫作、修改、定稿整個過程。這次,先生又在百忙之中審閱了全部的書稿,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並欣然為本書寫了序。每每思緒到此,我都會產生深深的愧疚之意。先生對學術的堅守、對理想的追求已經和他的與人為善、平易近人的人格緊緊融在了一起,既為我在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樹立了一個典範,也使我真正感受到治學的不易和偉大。

其次,我要提醒自己“史學研究要能耐得住寂寞”。應該說,從近些年的圖書出版情況來看,真正學術性的東西還是有市場的,但這個“有市場”與暢銷書的“有市場”比較起來,太讓人感到“羞澀”了,多少都帶著些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的辛酸意味。作為一位從事曆史研究的年青人來說,一方麵要勇於麵對這個現實,另一方麵也要敦促自己思考如何能為曆史學科的“世俗化”、“大眾化”做點事情。

再次,我要重申一句多次說過的話“我是思想史領域裏蹣跚學步的嬰兒”。即使在我已過而立之年,在這本書即將付梓的時候,我依然這樣認為。所以,在此,我真誠地希望將來有機會看到這本小書的前輩、同學、讀者能夠不吝賜教,將您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轉達於我。

從1999年碩士畢業起,我就一直在陝西教育學院人文環境係工作,上至學院的書記、院長,下至係裏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領導,為這本書的出版也盡己所能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在此,我要真誠地感謝他們給予我的殷殷關懷和大力支持。

雖然這本書能夠達到的學術高度是有限的,但畢竟是我經年學習、研究的一個總結,我要將它送給我深愛的家人和深愛我的家人,是他們給予我巨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質幫助,除此而外,我無以為報。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三秦出版社的趙建黎先生和馬靜怡女士,正是因為他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我的研究成果才有了麵世的機會。

崔銳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