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前言

五年計劃,中國經濟最宏大的背景

舉國體製:重振中國足球的最後選擇

2011年10月11日,中國足球又一次跌到了穀底。中國國家隊在2014年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20強賽中不敵伊拉克隊,自2004年開始,中國隊在正式比賽中還從未戰勝過伊拉克隊。即便有“喜從天降”的種子隊資格,即便是被認為分到了最為理想的一個小組,而這樣的結局無疑給中國男足當頭一棒,衝擊世界杯的旅程剛剛開始,前途卻已一片黯淡。

賽後,足管中心主任韋迪曾表示在中國搞足球,不論是球迷還是足協官員都很辛苦,未來要寄希望於青少年足球,中國已經徹底淪為亞洲的三流球隊,想要再進世界杯,或許得用十年的時間。

不僅僅是男足,曾是世界強隊的中國女足,現今的水平急劇衰退。中國足球成為扶不起的阿鬥,一次又一次地傷了球迷的心。巍巍神州,找11個踢球的就這麼難嗎?中國足球的症結在哪裏?誰可以拯救中國足球?中國足球還有希望嗎?這些都似乎成為世紀命題。

與中國足球的窩囊相比,中國的女子網球在2011年卻展露驚鴻一瞥。

2011年6月4日,李娜獲得法網公開賽女子單打冠軍,奪得蘇珊·朗格朗杯。這是中國乃至亞洲曆史上第一個網球大滿貫賽事的冠軍。同時世界排名升至第4位,追平日本選手伊達公子創造的前亞洲女子網球最高排名。

李娜的奪冠,激起新浪微博網友的極大熱情。奪冠後的5分鍾內,新浪微博網友發布的祝賀微博超過30萬條,平均每秒發布1000條;與此同時,直播賽況的新浪體育在李娜奪冠後第一時間發布微博,5分鍾內被轉發超過2萬次,10分鍾內超過5萬次,刷新了單條微博轉發速度的紀錄。

當我們將足球與女子網球進行對比時,我們很容易發現其中的玄機,李娜成功與中國足球的失敗背後都有一個相同的關鍵詞,那就是舉國體製。隻不過李娜是舉國體製成功的案例,而中國足球則是拋棄舉國體製而失敗的典型。

在國家隊時,李娜的成績起起落落,在轉為職業運動員之後成績獲得迅猛提升。但必須承認李娜是在傳統的舉國體製下成長起來的,因為有全國性的選拔機製,才有可能將天才型的選手網羅其中。當優秀的運動員成長到一定階段之後,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單飛,這是對舉國體製的創新,正因為舉國體製與人個發展的結合,有了李娜的成功。

當《新京報》在賽後采訪李娜,詢問她如何看待中國體育的體製,心直口快的李娜給了一個比較幹脆的答案:我從小就是在體製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隻不過後來可以選擇自己的團隊,走自己的職業化道路,但體製培養是我的起點,而且我覺得項目不同,道路也不同。

而中國足球的發展道路則完全相反。1994年,中國足球匆匆開始了職業化征程,足球在所有體育項目中最早開始了市場化嚐試。當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以後,足球運動員的培養主要靠俱樂部,當中國足球被假球、賭球、黑哨、洗錢等所困擾之時,中國足球便開始迅速跌落到穀底。舉國體製沒有了,職業化又沒有搞好,結果成了個兩頭不靠岸。而實行舉國體製的朝鮮,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在小組賽上曾給足球王國巴西一個下馬威。

據統計,職業化初期全國社會力量辦的足球學校有4200所左右,至2008年則隻剩下38所,在中國足協和中國各地方足協注冊的青少年球員總量是3萬。如果將中國足球比做一棵大樹,舉國體製則是它厚實的土壤,如果土壤貧瘠,中國足球也失去了成為參天大樹的機會。

對於某項體育運動而言,想要迅速擺脫落後水平成為該項目的強國,實施舉國體製成為最好的選擇。在國際網壇上,俄羅斯紅粉軍團的崛起更具有標誌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