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文字獄表皮上的華麗外衣(1 / 2)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沙龍女王一生崇尚革命,卻最終被革命者處以極刑,臨刑前,羅蘭夫人發的感慨是:“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外延卻能涵蓋世間一切,而不單單囿於“自由”和“罪惡”。

當世人擦亮眼睛,可以很輕易地發現,凡是齷齪邪惡的東西,外表必定包裹著冠冕堂皇、高尚善美的華麗外衣,當事人總會想盡辦法去遮掩,讓不明真相的小民去相信他們做的是正確的,是不容指摘的,或者是跟“國家利益”掛鉤的。比如現在才“臭名昭著”的文字獄。

文字獄,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文字的原因而構成的罪案。在古代封建主義社會裏,統治者們往往會借“疑似影響之詞”,羅列罪狀,濫殺無辜,以達到消除那些“不聽話”的文人、維護統治的目的。文字獄一般都是冤獄,是反動統治者為了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抗,故意從作品中尋摘字句,羅織罪名構成的。

在封建社會,文字獄通常十分殘酷,且有特定的“受眾”,可以說,文字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乃是針對知識分子的“特種刑庭”。一般獄訟,往往都是先有犯罪嫌疑或行為,然後再據以判處,文字獄卻不是這樣,它往往是先有特定的對象,可又找不到對方的錯處或無法定他的罪名,於是就在他的作品中找證據,以此定刑。而文字獄的量刑一般都很重,嚴重者不但會招致殺身之禍,甚至會連累所有親戚——滿門抄斬乃至株連九族。

由於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文字的意思太繁複,所以給統治者找到了很多口實。也因此,文字獄很早就出現了。

西漢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官當得不錯,但人際關係比較不靠譜。

他本人又愛寫些酸溜溜的文字。本來很正常的一些話,卻讓政敵戴長樂抓住了把柄,將一封檢舉信遞到了中央,稱楊惲“誹謗當世,無人臣禮”。

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告發語,妙在無論有無證據,從正反兩方麵來看都能發現告發者的忠誠和為國家著想的胸懷,都可以撼動皇帝的思想。果然,楊惲很快被“雙規”。

世界真是奇妙無比,偏偏五鳳四年(前 54 年),天上很正常地出現日食,科學知識不夠的古人以為這是老天爺的警告,人心惶惶。楊惲沒處好關係的一個仆人趁機上書西漢朝廷,說楊大人居家時愛講牢騷話,日食就是他驕奢不悔招致的。皇帝火大,派人前往查證,結果在楊家搜得《報孫會宗書》。這封信是他回答友人孫會宗的,內有“宣帝見而惡之”,本來是說漢宣帝看見孫會宗不喜歡,但皇帝把語義搞錯了,以為是自己招別人厭,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楊惲不久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斬,楊惲的老婆孩子也遠徙到了甘肅酒泉。

說起文字獄,清朝是最多的,其實不止是清朝,每個朝代都有文字獄的影子,隻不過清朝是滿族王朝,統治者的神經更為敏感,忌諱也更多,故而案件連發而集中,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別的王朝與清朝比較起來,不過是五十步百步之差。從楊惲事件可以看出,統治者對臣子的伺察曆來是極其嚴格的,神經也很脆弱。

統治者的目的是要讓讀書的人服服帖帖,哪曾想這裏麵卻誕下一個怪胎,除了思想的河床逐漸幹涸以外,想升官發財的人又看到了另一條門路,告訐,用犧牲別人的手段來為自己吃官飯鋪路。

莊廷鑨《明史》案打的也是“為國家著想”的旗子,這個案子的處理結果是 70 人同時遭淩遲、重辟、處絞。它成功地教訓了文化人,使他們老老實實鑽入故紙堆,考訂、整理史籍,但也禁錮了思想,抑製了各種學術發展。同時,誣陷、威脅、勒索他人之風,也愈演愈烈,社會風氣為之一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