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十二月(5)(1 / 2)

12月28日。教育部公布《國語統一籌備會規程》。規定:國語統一籌備會以籌備國語統一事項及推行方法為宗旨,設立於教育部並受教育總長監督;由教育總長指定會長一人,副會長二人,綜理會務;會員由教育總長指定部員若幹人,部轄學校推選教員若幹人,以及由該會延聘確有專長者若幹人組成。籌備事項有:音韻,包括國音字典之校正、注音書報之審核、方音調查;辭典,包括國語辭典之材料搜集、調查及辭典之編輯、審核;語法,包括語法材料之搜集、調查及編輯、審核;各種語體書報,包括調查、審核及編輯等。其後,指定袁希濤等32人為會員。1919年4月21日,在北京開正式成立會。會前由教育部指定張一麟為會長,吳稚暉、袁希濤為副會長,教育部指派會員有黎錦熙、陳懋治、朱文熊等41人,直轄學校推選會員有錢玄同、胡適、劉複等38人,由該會陸續延聘會員有趙元任、蔡元培、沈兼士等38人。至25日閉會,議決加添閏母、國語辭典編纂擬博采海內方言、推行注音字母、頒行新式標點符號、加添注音字母小草等議案九件。

教育部通令各省施行《各省區每年派員考察國外教育案》。教育部以為全國教育聯合會議決及所擬辦法甚為切要,通令施行,規定每年由各省區選派富有經驗、現居教育重要職務人員一至三名,“周曆文明先進各國,考察最新教育辦法,俾回國後,讚畫本省區教育之進行”,以使教育得新陳代謝之作用。

12月29日。北方議和代表團南下。總代表朱啟鈐,成員吳鼎昌、王克敏、施愚、方樞、汪有齡、劉恩格、李國珍、江紹傑、徐佛蘇,由京啟程南下。30日,江蘇督軍李純在南京設立和平會議辦事處,委李廷玉為主任,齊耀琳為幫辦。1919年1月2日,北方議和代表團抵南京。同日,國務院電李純即在南京設立南北議和代表公所;李純電張謇,請轉向廣州軍政府代表唐紹儀疏通,勿因地點爭執致礙南北和議進行。廣州軍政府所任命之湖南督軍譚延閭電熊希齡,表示已向唐紹儀疏通議和地點問題。5日,蔡元培、熊希齡、穀鍾秀、丁世嶧等抵南京,為南北議和努力。

財政部照會外交使團請提撥關餘。為民國四年公債抽簽歸還本息及償還陸征祥赴歐經費墊借款,財政部提請外交使團撥關餘180萬兩。31日,使團開議,準允提用,並於1919年1月10日照複外交部。

12月30日。孫中山撰成《孫文學說》。《孫文學說》又稱《心理建設》,與《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合並為《建國方略》,是孫中山為中國國民黨製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重點闡述“知難行易”的哲學命題,用以總結革命不斷受挫原因。序言略稱:“文奔走國事,三十餘年,畢生學力盡萃於斯,精誠無間,百折不回,滿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窮途之困苦所不能撓,吾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用能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原本以為民國創建後,“可從此繼進,實行革命黨所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與夫革命方略所規定之種種建設宏模,則必能乘時一躍中國於富強之域,躋斯民於安樂之天也”;不料革命黨內“即起異議,謂予主張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致使主張未見有效實行。以為根本原因是“思想錯誤而懈誌”,拘泥於“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心理,故倡“行易知難”說,“先作學說,以破此心理之大敵”。1919年1月1日,《孫文學說》完稿付印。

熊克武通電指責北京政府破壞和議。質問北京政府將陝西劃為剿匪區域,又主張另行協議四川、湖南問題,實為破壞和議。31日,國務總理錢能訓電複四川督軍熊克武,說明對川陝問題所持旨趣,指責四川內爭為破壞停戰主因。

教育部訂定公布《教育調查會規程》。調查會任務為:調查和審議教育上之重要事項,向教育總長陳述意見及提出建議。1919年3月10日,教育部聘請範源濂、蔡元培、陳寶泉、蔣夢麟、王寵惠、吳稚暉等19人,並指派部員沈步洲、張繼煦等九人組成教育調查會。2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舉範源濂、蔡元培為正副會長。4月,教育調查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議決關於教育宗旨研究、中學校應否文實分科等十案。提出:采英、法、美三國之長,擬以“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為教育宗旨。並附說明:所謂健全人格者:(一)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役社會國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識、技能;(三)強健活潑之體格;(四)優美和樂之感情。所謂共和精神者:(一)發揮平民主義,俾人人知民治為立國根本;(二)養成公民自治習慣,俾人人能負社會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