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首相重申英國的戰爭目的
1月5日。為了醫好民族團結中的裂痕,減少人們對戰爭目的懷疑,新上任的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認為有必要重申他的國家的戰爭目的。
它們當中包括這樣一些被工黨看做不可缺少的原則,比如,解放比利時,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及黑山;成立國聯,以便實行裁軍和阻止未來的戰爭等等。
他還強調指出,阿爾薩斯—洛林是在普法戰爭中“被人從法國人民手中奪走的”,他要“至死站在法國民主勢力一邊”;支持他們歸還領土的要求。
他還說,“德國隻有采納真正民主的政治體製才會使人們相信它已經摒棄了要充當軍事霸主的願望”,但是他又補充說這件事要由德國人民自己來做出決定。
威爾遜提出14點方案
1月18日。今天,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發表了他的14點方案。這是他對解決戰後問題提出的建議。他在匆忙召集起來的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了演說,但他的話是講給整個世界的。
他的14點方案的內容大致如下:
1.以公開方式訂立公開和約。2.無論平時或戰時,有公海上航行的自由。3.撤消各種經濟障礙,貿易平等。4.實行裁軍。5.對於殖民地的全部要求,應坦率公正地予以調整;有關居民的利益,必須予以同等的重視。5.從俄國領土搬軍,允許俄國自願選擇自己的政治製度。7.從比利時撤軍,對其所應享有的主權不能給予任何限製。8.解放全部法國領土,把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9.按民族的分布重新調整意大利的邊界。10.給予奧匈帝國各民族發展自治的充分機會。11.搬離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黑山,並給予塞爾維亞出海口。12.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部分仍享有主權,但屬於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應享有發展自治的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向一切國家的船隻開放。13.建立獨立的波蘭使其擁有安全自由的出海口。14.成立國際組織,以保證所有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威爾遜的14點方案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所提出的建議相似。
蘇聯紅軍成立;立憲會議解散
1月28日。俄國革命家利昂·托洛茨基從流放地返回,並建立起他自己的軍隊。托洛茨基和列寧計劃用這支紅軍達到他們激進的目標。
列寧已經明確表示他要用武力來贏得他在投票箱前所失去的東西。9天前,列寧提出了一項議案,要求建立一個由蘇維埃,即工人委員所組成的政府,但是遭到立憲會議的否決。布爾什維克代表站在列寧一邊,命令立憲會議解散。
忠於列寧的赤衛軍部隊阻止會議代表們進入會場,並同上街示威遊行的市民發生戰鬥。
布爾什維克黨目前仍是少數派黨,但這對列寧來說無關緊要。“隻有傻瓜才會認為無產階級會立即贏得大多數的支持,”他說道,我們首先推翻資產階級,然後再奪取政權,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托洛茨基檢查紅軍部隊〖〗在彼得格勒召開的立憲會議奧地利欲單獨媾和
1月26日。有新的跡象表明,奧地利在考慮單獨同俄國簽署一項和平協定。一份來自彼得格勒的報道說: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奧地利談判代表實際上已經提出了建議,要簽署一項把德國排斥在外的和平協定。
俄國的宣傳機構聲稱,迫使奧地利簽署這項協定的壓力來自於奧地利無產階級,他們希望同俄國的群眾團結起來,推翻維也納政權。俄國人對有關中歐所出現的分歧的報道一再進行大肆渲染。一封從彼得格勒發出的電文說道,“奧匈帝國到處都出現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維也納已經成立了工人組織和士兵組織。”
來自維也納的報道表明:罷工中工人和社會主義者增大了對政府施加的壓力,以迫使它簽署和平協定。社會主義者宣布,奧地利人民被剝奪了影響目前談判的權利,他們指控政府拒絕聽取任何批評它的外交政策的意見。
納賽爾著有《埃及的解放》
(1918~1970)加麥爾·阿卡杜勒·納賽爾,埃及總統,1954年11月~1970年9月在任,1954年4月1962年9月和1967年6月~1970年9月兼任總理。1918年1月15日生於亞曆山大城,父親是郵政局的一名辦事員。1935年曾以中學生聯合會主席的身分組織和領導開羅中學生的反英示威,多次被捕,在獄中曾參加青年埃及黨。1937年投考埃及軍事學院,畢業後任少尉排長。1941年隨英軍到蘇丹對德作戰,1942年任軍事學院教官,後進開羅陸軍參謀學院進修,1945年秘密籌建自由軍官組織。1948年奉調赴巴勒斯坦作戰,同時晉升為少校。因在法魯加戰役中作戰有功,獲“法魯加之虎”榮譽稱號。1950年以後任自由軍官組織執委會主席,1952年7月23日領導該組織推翻了法魯克王朝,任革命委員會委員,埃及武裝部隊總司令部的行政秘書及“解放大會”秘書長等職。1953年6月埃及共和國成立後,任副總理兼內政部長。1954年納吉布下台後,任總理、代總統、“解放大會”主席及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1956年6月23日當選為總統,並兼任總理。1956年7月根據臨時憲法成立民族聯盟,任主席。1962年12月宣布改建該盟為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任最高執行委員會主席。重視軍隊,禁止一切在野黨和群眾組織活動,1953年1月曾下令解散一切政黨。努力發展民族經濟,進行土地改革,發展國家壟斷資本。1961年開始搞社會主義運動。大規模實行國有化,宣稱要把埃及建成一個各方麵全新的國家。1956年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同年10月抗擊英、法、以三國侵略戰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堅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恢複民族權利的鬥爭。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軍打敗,整個西奈半島被以色列占領。在國際事務中奉行積極中立和不結盟政策。1955年4月出席萬隆會議,呼籲鏟除造成世界不穩定根源的殖民主義。並在會議前後,同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和印度總理尼赫魯等發起不結盟運動。強調埃及要在阿拉伯和全世界擔負“光榮的英雄角色”。著作有《革命哲學》、《埃及的解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