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十二月(3)(1 / 3)

12月21日袁世凱論功行賞,頒布賜爵令。賜爵令說:“今之漸就安定,全賴文武將吏深明大義,保國衛民。或屢建殊勳,威力戡變亂,或保護地方,使國家得以安全,人民得以蘇息。予甚嘉之,允宜特沛恩施,論功行賞。”本日和23日,袁世凱兩次共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計128人,受封者大多是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鎮守使及師旅長等軍政實力派人物。一等公七人:廣東將軍龍濟光、長江巡閱使張勳、江蘇將軍馮國璋、熱河都統薑桂題、奉天將軍段芝貴、安徽將軍倪嗣衝。22日,又追封前直隸都督趙秉鈞一等忠襄公。二等公一人:海軍總長劉冠雄。一等侯10人:湖南將軍湯薌銘、江西將軍李純、浙江將軍朱瑞、廣西將軍陸榮廷、河南將軍趙倜、四川將軍陳宦、雲南將軍唐繼堯、山西將軍閻錫山、署湖北將軍王占元,袁世凱還於上月11日追封上海鎮守使鄭汝成為一等彰威侯。一等伯14人:彰武上將軍張錫鑾、直隸巡按使朱家寶、廣東巡按使張鳴岐、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山東將軍靳雲鵬、新疆巡按使楊增新、陝西將軍陸建章、吉林將軍孟恩遠、署浙江巡按使屈映光、江蘇巡按使齊耀琳、長江上遊警備總司令兼湖南第三師師長曹錕、淞滬護軍使兼江蘇第四師師長楊善德、京畿軍政執法處處長雷震春,並追封前第二軍軍長徐寶山為一等昭勇伯,由徐光誌承襲。一等子9人: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陳光遠、米振標、馬繼增、張敬堯、張文生。二等子3人:倪毓、張作霖、蕭良臣。一等男37人:許世英、戚揚、呂調元、金永、蔡汝楷、段雲書、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鑒、何宗蓮、張懷芝、潘矩楹、龍覲光、陳炳光、盧永祥、林葆懌、饒懷文、吳金標、王金鏡、鮑貴卿、寶德全、馬聯甲、馬安良、白寶山、昆源、施從濱、黎天才、杜錫鈞、王廷楨、楊飛霞、江朝宗、徐邦傑、李進才、呂公望、馬龍標、吳炳湘。二等男19人:李兆珍、王祖同、吳俊升、王懷慶、吳慶桐、馮德麟、王純良、李耀漢、馬春發、胡令宣、莫榮新、譚浩明、周駿、劉存厚、葉頌清、張載陽、張子貞、劉祖武、石星川。三等男30人:石振聲、何豐林、臧致平、吳鴻昌、王懋賞、唐國謨、方更生、張仁奎、陳德修、殷恭先、周金城、李紹臣、康永勝、常德盛、張殿如、馬福祥、張樹元、李長泰、許蘭洲、朱熙、孔庚、方玉普、馬龍潭、裴其勳、朱福全、隆世儲、方有田、陳樹藩、陸裕光、楊以德。還有一、二等輕騎都尉世職70人。此外,又封孔子七十六世孫孔令貽襲衍聖公,並加郡王稱號。以上諸人都有謝恩呈電致袁世凱。

辦理國民會議事務局密電各省燒毀國體問題罪證。密電稱:“自《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公布施行以來,在熱心國是者,又欲求機關之意思,不背於眾民之意思,各求於執行法律之中,更參之以事實之運用。故當事務進行之中,彼時公私函電容有誤出法律範圍之外者,雖經權並用,係出於愛國之熱誠,而事過境遷,則皆為無用之陳跡,且此項文電無論如何慎密,終涉及跡象。倘為外人偵知悉,不免妄肆品評,更或史乘流傳,遂留開國缺點。中央再四思維,以為不如一律查明燒毀,庶得以清積牘而免遺憾。為此電請貴監督,凡關於此次國體問題一切文件,除法律規定應行存案者,無論中外各地方所來公私文電公函,一律查明由貴監督眼同燒毀。”並稱:“蓋此次國體改革,為我國曆史上莫大之光榮,不特征誅揖讓,無此宏模,即揆之外國之名譽改革,應亦未遑多讓,盡美盡善,不容有罅隙之留。諸公皆開國元勳,當必同此意誌,萬望趕速縝密辦理。”

雲南將軍唐繼堯邀集雲南軍政界要員開第四次反對帝製會議。蔡鍔、李烈鈞、戴戡、熊克武、王伯群、方聲濤、但懋辛與會,議定先電袁取消帝製,並懲辦禍首,如無圓滿答複,即以武力解決。同日,唐拘禁袁駐滇省代表何佩文。

黃興敦請張窖、湯壽潛等社會名流出山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公開稱帝以後,流亡美國的黃興加緊進行宣傳策動工作。他認為張謇等人是“海內人望,必不附逆,故當以書勵之”。本日,致函前張謇、湯壽潛、唐紹儀、趙風昌、伍廷芳、莊蘊寬,希望他們能投入反對帝製、維持共和的鬥爭。

袁世凱特任陸征祥為國務卿仍兼外交總長。

12月22日黃興自美國致函陸榮廷,請其下定決心,出兵討袁。函曰:望足下節喪明之痛,興討賊之師,發揚奮迅,激勵國民之氣,無使時機坐失,賊勢日張,則國家之福,亦足下之所賜也。

梁啟超電西南發動討袁。梁啟超到上海後,通過康有為的關係與江蘇將軍馮國璋加強了聯係。當時康有為弟子潘若海在馮國璋幕中。潘聽命於康有為。潘到上海對梁啟超說,馮國璋盼雲南盡快發動討袁,馮立即響應。而實際上,馮國璋並不知此事。梁啟超信以為真,同意向雲南發電,促起義發動。潘若海於是回到南京,在馮國璋的將軍府中將梁啟超要西南發動的電報發出。雲南方麵原擬二十日後發表雲南獨立公告,但接梁啟超電報後,決定立即發動。起義早發,造成後來護國軍傷亡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