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抗旱神器(1 / 2)

皇莊外的田間地頭,此時已經挖好了一條條歸整的水渠,同時遠遠的還能看到不少大水車。

“陛下,旱澇保收即是灌溉方麵,我們采取大水塘蓄水,數個皇莊建一個大水塘,每個皇莊又建一個小水塘。幹旱之時,水塘即可支撐一段時間。同時建要灌溉溝渠,並輔以筒車、翻車。若是洪澇之時,則可用翻車排水。”徐光啟一路對朱由校介紹起來。

筒車也就是那種圓形的大水車,在水流的衝擊下不斷轉動,從而將水提出倒入相對較高的溝渠。

翻車,也是一種提水工具,但同時也能用於排灌。

朱由校看著這些大水車,不由眼前一亮。製造這玩意,可以增加就業啊!顯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建設項目。

“愛卿,萬一發生洪災,這翻車估計也不頂用吧!”朱由校有些疑慮的看著這些大翻車問道。

“陛下,翻車主要是用來排灌,真正要防洪得靠堤壩。如果天降暴雨,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水排往河流,這時候翻車就派上用場了。再然後,就看河流堤壩是否堅固,若是堤壩年久失修,則會發生洪災。”徐光啟這方麵顯然是個專家,朱由校在這方麵顯得有些經驗不足。

“這樣啊!”朱由校點了點頭。

“當前堤壩主要由皇家農業公司在開墾的時候修建,再根據內閣頒布的《徭役法案》,每戶出工二十天,就可以很好的維護堤壩了。如果碰上大旱之年,河流取水出了問題,我們還可以采取井灌之法。”徐光啟說道,又帶著朱由校前去參觀了灌井。

隻見這是一個口徑很小的水井,直徑隻有十幾厘米。朱由校驚訝的問道:“這是什麼井?”

“啟稟陛下,此乃卓筒井,四川鹽井多是此類。”徐光啟介紹道,朱由校奇怪的問道:“這麼小的井,能出多少水?”

“此井雖小,但卻可深入地下百餘丈,取水並不慢,隻要用一個小管插入其中,再用水泵將地下水抽出即可。隻需一口井,就足夠一戶農民灌溉所需。另外廊坊以東地區,上層地下水是為鹹水,必須鑽得夠深,才能得到淡水,用這種卓筒井最為合適不過了。而且用這種方法打井,對位置的選擇要求不大,隻要打下去就肯定有水。”徐光啟的話把朱由校給震驚到了。

數百丈?

那是幾百米深啊!

古代竟然有這種技術?

朱由校不懂古代的鑽井技術也是正常,本身就沒接觸過這方麵的東西。實際上古代中國的鑽進技術是非常先進的。

這種深度達到幾百米的鹽井,是宋代四川地區發展的鹽井開采技術。也就是頓鑽技術,所謂頓鑽,即是采用不旋轉的鑽頭往下鑽井,古代盡管沒有電動機帶動鑽頭,但要讓鑽頭往下鑽還是很簡單的,人力、畜力都可以。

這種頓鑽技術,在清代的時候,創造了1200米深的鑽井記錄。而西方人在1850年後,鑽進深度也才幾百米,發展曆史比中國晚了700年。

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實際上是在陝西鑽出來的,到了二十一世紀,每天依舊能產油200公斤。

西方人所謂的第一口油井,比中國晚了二十多年。西方人曆來在講所謂發明的時候,如果中國古代就有的,他們就會視而不見的將中國排除在外。

宋代詩人蘇軾在《蜀鹽說》中寫道:“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

原本這種鑽井活動是非常勞累的,官府一般都是把犯人打發去鑽井。到了1253年,四川地區首先用牛作為驅動車盤的動力。用畜力代替人力,這對鑽井起下鑽、清除岩屑以及采鹵提撈,無疑是一項動力改革。

這種鑽井技術,被稱之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不過自然也是有缺點的,那就是碰上岩層就很難鑽下去了,畢竟不是旋轉的鑽頭,而是頓鑽,在古代沒有動力機械的時候,旋轉鑽顯然是癡人說夢。不過華北平原的岩層是比較少的。地質結構以砂土、黏土為主要結構,鑽起來非常輕鬆。就算是碰上岩層,也可以用特質的鑽頭繼續下鑽,就是比較緩慢。

在徐光啟的介紹下,朱由校很快便了解了這個技術。

四川人打卓筒井,主要是用四川的楠竹,將竹節掏空,然後相連打入地下。先開大口,楠竹打入地下50米左右,從而隔絕地下淡水,然後再用鑽頭開小口,再打下去幾十米,從而接觸到鹵水。

如果楠竹連接的地方密封出了問題,出現了滲漏,就稱之為‘漏井’,這一口井就要作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