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查和大查的區分,更多是對地方行政的一把手設立的製度,中國自古以來便是‘流官製’國家,這種製度有一定好處,但同樣也有惡劣的地方。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同樣也是流官製。流官製的惡劣之處,二十一世紀同樣也普遍存在。例如這個領導主政地方的時候,都會提出一個大大的口號和目標,從而以求做出政績。結果政策實施下去不到幾年,這個領導調走了,換了一個領導上來。結果新領導一上台就把過去的政策給否定了,又提出了另一種發展策略。
結果折騰來折騰去,搞出很多虎頭蛇尾的玩意,簡直勞民傷財。
新的京查製度盡管是三年一次,但是地方一把手隻要做得不錯,一般都將會幹滿六年再行升遷,避免流官過於嚴重。
沈潅的改革得到了朱由校的大力支持,這天沈潅將第一批官場人員的變動名單呈交給了朱由校。
名單中,北方各省不作為的主政官員幾乎被撤了大半,也不是削職,而是被調到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職務上。同時提拔起來的官員,幾乎全是有基層行政經驗的縣令。
這樣的名單放在朱由校麵前,朱由校見變動較大,於是讓錦衣衛和東廠分別去核實了一部分。
魏忠賢過了幾天就彙報稱,“皇上,奴婢讓東廠查了一下,沈首輔的名單中,並未發現有什麼問題。”
魏忠賢和沈潅關係不錯,朱由校自然也不會聽信一麵之詞。田爾耕那邊的彙報就慢了五六天,顯然做了更為深入的調查。
“啟稟陛下,微臣派人調查之後。那些調職的地方官員,基本上都是沒什麼作為的。而沈首輔提拔的基層縣令,在地方上大多頗有名望,受地方百姓稱讚。”田爾耕上報道。
“好,辛苦愛卿了。”朱由校得到錦衣衛的調查結果,頓時放心了下來。確定沈潅不是在通過官員的升降來結黨營私,朱由校於是立即通過了沈潅的這份人事調動名單。
明末的官場盡管貪腐嚴重,但也不是沒有願意為百姓做事的官員。任何時期,都會有一群想要為老百姓做點實事的官員,這種情懷是一些官員天生就有的,這涉及到性格問題。盡管這些官員,很可能也貪汙,但是他們存在於這種貪腐嚴重的大環境中,要徹底幹淨那自然是不可能,隻是他們同樣也對地方管理比較上心。
另外這個時期畢竟是儒家文化流行的時代,儒家文人盡管出了不少書讀得太多,變成反動派的。但也有不少文官,還是有一定的休養和情懷的。
要想發現這些官員也很簡單,到地方上找老百姓聊聊天就行了。對於那些基層官員來說,顯然不可能像李三才那樣欺世盜名,因為沒那個資本。他們在地上亂搞就必然會有民怨,而為老百姓辦了實事,也必然會有一定的好名聲。
這些身上正能量為主的官員提拔上去,效果絕對是立竿見影的。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碰上一個認真做事的上官,下麵的官員也不敢糊弄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