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動如參與商(1 / 2)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十二日,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並由固山貝子超授王爵,率領大軍援藏。十月二十六日,康熙帝諭“胤禎既授為撫遠大將軍領兵前去,該旗纛,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凡不出兵之王,名選護衛三員,貝勒、貝子各二員,公各一員,隨胤禎軍前往。” 十一月十五日,胤禎率軍西征,康熙親往堂子行禮,鳴角、祭旗纛。出征之王以下,俱戎服相從。十二月十二日,胤禎率軍起程,於太和殿前行頒給大將軍敕印儀式。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胤禎駐師西寧。康熙五十九年正月初五,康熙決定安藏大兵再次入藏。三十日,命胤禎率軍從西寧移駐穆魯烏蘇,管理進藏軍務糧餉,居中調度。

這兩年中,大將軍王胤禎風光無限,朝野內外聲名大噪。民間更是流傳起“十四王爺虛賢下士”,以及十四王爺“文武當權,貴不可言,將來定有九五之尊運氣”的說法。正所謂三人成虎,說的人越來越多,就不免讓人生疑。胤禩、胤祥眼下正坐在胤禛的書房裏,共同商議著下一步該怎麼辦。

胤禩歎道:“皇阿瑪天心難測,這兩年的安排,真是越發地讓人看不懂了。”

胤祥道:“外官不知,對老十四百般迎合,皇阿瑪卻也放任不管。”

胤禛聞言默然不語,隻管撚著手中佛珠。對於皇阿瑪的心思,他亦是猜不透。如此提高老十四的聲望,難道真是屬意他不成?兄弟三人弭口無言之時,屋外忽然傳來蘇培盛的聲音:“王爺,奴才求見。”

“進來。”

蘇培盛進了屋,躬身遞上一物,道:“王爺,揚州來信。”

胤禛目光閃動了一下,隨即展開字條。看筆跡,信是赫特賀寫來的。上麵引用了康熙降旨青海蒙古王公厄魯特首領羅卜藏丹津的一段話:“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在“確係良將”、“帶兵才能”、“故”九個字的右邊,分別用朱砂畫以豎線。字條的最後,還有八個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暗自籲了口氣,把字條遞給了胤禩。胤禩看過後,了然地笑笑,又傳給了胤祥。

康熙五十九年下半年,殳紈到了台灣。跟著她來台灣的,有特依順保,可兒毓檢一家,還有些家人和丫鬟。赫特賀和查綠衣被她留在了揚州,照看西醫館以及和莫家合作的生意。身邊的這些人中,她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特依順保了。小夥子從不滿二十歲就跟著她,十幾年如一日地守在她身邊,連家都沒成。因著他正三品的武職官身,又不好給他隨意做大媒。隻好托莫沈氏先後物色了兩名模樣、德行、學問都好的女子,一位叫蘭雪,一位叫瑤華,共同照顧他的起居。後世講求一夫一妻,但殳紈沒想把這套搬到大清來。原因?不合時宜。

關於台灣的曆史,基本上後世的每位國人都能說出幾條來,最有名的就是鄭成功收複台灣。後來到了康熙二十三年,鄭克爽降清。清廷遂在台灣設置分巡台廈兵備道及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但清朝政令所及僅止於前山的台灣、鳳山以及諸羅三縣,後山即台灣東部歸屬於化外之地。對於後山各番社,也僅要求其輸納番餉,而不要求其薙發、供勞役以及改衣冠。

戴梓的火器局,就藏在清廷勢力不及的後山地區。通過戴梓的介紹,殳紈才知道,她花了大價錢從西洋買回來的燧發槍,其實早在明朝就被一位叫畢懋康的人製作了出來。畢懋康,字孟侯,歙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撰有《軍器圖說》一書,羅列各種火器、毒弩,圖文並舉,敘說軍器之製造,使用與威力。書中雲:“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其中記載的“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區別於西洋的燧發槍,畢懋康製造的撞擊式燧發槍,扣板機龍頭下壓,因彈簧的作用與火石磨擦發火。因為不須用手按龍頭,所以使瞄準較為準確,隨時都可以發射。

雖然戴梓已經講得很淺顯了,但殳紈還是沒太聽懂。不過她知道後世的槍支,都是從後麵裝子彈的。上學時到部隊軍訓,也打過靶,事後還得了一串彈殼作為紀念。另外,她還想起了電視電影中看到的手雷、和手榴彈,大概是拔掉引信,然後扔出去爆炸。她也就知道這些了,便都告訴戴梓,讓他帶人去研究。

在台灣安頓下來以後,殳紈很是好好歇了一段日子。台灣有“八景十二勝”之說,包括:阿裏山雲海、雙潭秋月、玉山積雲、清水斷崖、澎湖漁火、大屯春色、魯穀幽峽、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頭埤、獅頭山、太平山、大裏筒、旗山及霧社。她遂和眾人,把這中國第一大島遊了個遍。就在這遊曆期間,她聽說了台灣知府王珍在排擠走了前知府沈近思後,征收糧稅苛刻,每石要折銀七錢二分,多於內地數倍。並無故監押百姓,勒索錢財。她遂讓特依順保和毓檢,暗中收集證據,然後給京裏寄去。兩個月後,朝廷旨意降下,王珍被削職為民,由台灣同知黃辰明任知府。

殳紈覺得自己隻是順手做了這麼一件事兒,卻不知道竟讓她和火器局躲過了一場戰亂。曆史上康熙六十年四月十九日,台灣鳳山縣人朱一貴,由於不滿知府王珍的橫征暴斂,以及向百姓無休止攤派各種苛捐雜稅的倒行逆施,率眾在台灣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