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中國藝術永恒的企望。
範蠡是春秋時吳越之爭的重要人物,他位高權重,富甲天下,所謂陶朱猗(yī)頓之富的“陶朱”說的就是他。他感受到鳥盡弓藏的人世邏輯,在最輝煌的時候,突然離開官場,拋棄財富,泛舟五湖,被後人看成與黃石公、鬼穀子一樣的具有大智慧的人。為什麼?在我看來,其中所褒揚的就是一種人格精神,一種不為功名羈鎖、從容自在遊蕩的境界。
極望涔陽浦,江天渺不分。扁舟從此去,鷗鳥自為群。
——張九齡《初發江陵有懷》
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李白《越中秋懷》
星霜玄鳥變,身世白駒催。伏枕因超忽,扁舟任往來。
——杜甫《秋日荊南述懷》
駕一葉扁舟,在水中自在遊,從容東西,沒有滯礙,沒有拘牽。這一境界走進李白的狂想中,落入杜甫的夢境裏,也注入張丞相的企望中。倪雲林《題元璞上人壁》詩雲:“蕭條江上寺,迢遞白雲橫。坐待高僧久,時間落葉聲。鴟夷懷往事,張翰有餘情。獨棹扁舟去,門前潮未生。”也是此意。
扁舟一葉五湖遊,化為元代藝術家的“漁父”之情,這裏想通過元代藝術家的選擇來看看中國藝術中的自由情懷。
元代散曲聖手白樸有《沉醉東風·漁夫》,其雲:“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範圍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趙子昂夫人、畫家管仲姬曾作有《漁父詞》,其雲:“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
二人推崇的就是漁父的自由情懷。
而吳鎮可能是中國曆史上畫漁父圖最多的畫家。作者有《洞庭漁隱圖》,作於1341年,上題有《漁父》詞一首:“洞庭湖上晚風生,風觸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衣輕,隻釣鱸魚不釣名。”圖寫太湖岸邊景色。畫依左側構圖,右側空闊一片,起手處為數棵古鬆,向上畫茫茫的江麵,一小舟,泛泛江上,若隱若現,遠處山巒起伏,坡勢作披麻皴,線條婉轉,與挺直的鬆幹形成對比。水麵如琉璃,突出靜絕塵氛的氣象。
他要做浩蕩乾坤一浮鷗,在遼闊的天際自由地翱翔。至元二年(1336年)秋八月,他作有四幅《漁父圖》。如其中的一幅,題詩道:“目斷煙波青有無,霜凋楓葉錦模糊。千尺浪,四腮鱸,詩筒相對酒葫蘆。”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寫一隱士在山間平溪泛舟垂釣,隱士戴著鬥笠,盤腿而坐,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突出其適意的情懷。他要表達的意思是,這裏是他的天地,是他心路最適宜展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