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三黃”“五帝”,大多數人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黃”;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女媧造人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真正意義上的“人之祖”是我國原始社會的人類。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過著群居的原始生活,隻有群居才能給當時的人類創造生存的空間。因為當時野獸成群出沒,而且十分凶猛,人類生命麵臨著嚴重的威脅。而那時的人們沒有鋒利的武器和野獸搏鬥,隻能靠著木棒和粗糙的石塊與凶猛的野獸搏鬥。在這種情況下,隻有許多人合力才能趕走野獸。在與大自然的不斷鬥爭中,人類逐漸掌握了生存的本領,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從而使人類不斷地進步。在這漫長的演進過程中,“四氏”應運而生。關於“四氏”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
人類不斷地發展,逐漸產生了語言,但是語言不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標誌。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能創造和使用勞動工具。
原始社會初期的勞動工具十分簡單,隻是石塊經過粗糙的打造。但是它表明人類已經能夠創造工具了,已經與動物有本質區別了。人類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地發展完善自己。那時,凶猛的野獸橫行,人類隨時麵臨著被它們傷害的危險,有的甚至丟掉了性命。人們後來發現鳥兒在樹上築窩,野獸不會爬樹,再凶猛的野獸也無法捉到樹上的鳥兒。於是,人們便學著鳥兒的樣子,用木材為自己“築巢”,在高大的樹上搭窩,把木屋建在樹上。從此,人們住在樹上,安全多了。這位讓大家“構木為巢”的人叫“有巢氏”。
有了住的,還要解決吃的。最初,人們把打死的小動物生著吃。一次火山爆發,引起樹林起火,大火熄滅後,人們回到故地聞到一陣陣誘人的香味。這些香味是從那些被燒死的動物身上傳出來的。人們一吃,覺得經過火燒之後的肉比生肉好吃多了。後來,人們漸漸學會了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把天然火種保存起來,使它長久不滅。可是火種的保存也有很多困難,一遇到大風大雨就更難保存。
又過了許多年,有個叫“燧人氏”的人發現用兩塊燧石相撞相擦,能夠產生火花。於是他讓人們采集這種“火石”。後來人們還發現用尖銳的木棒使勁地鑽,也能產生火,這就是“鑽木取火”。人工取火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人們隨時可以利用人工火燒東西,吃到飄香的熟食。
歲月慢慢地走過,人們學會了用繩子結網,用網打魚;發明了弓箭,可以射獵鳥獸。由於工具的先進,人們打獵捉來的動物越來越多,人們便把動物暫時飼養起來,於是人們學會了馴化野生動物的本領。傳說,結網、打獵、飼養這些技術是由“伏羲氏”教給大家的。
漁獵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有個叫“神農氏”的人將一把野穀子撒在地上,到了秋天,長成了更多的穀子。他組織大家耕種五穀,收獲比以前多了許多。
“四氏”的出現,促進了社會的不斷變化,從這種意義上講,他們是我國人類的真正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