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家的流氓很固執的,被沒收了兵器後他就鬧情緒,撂挑子稱病不出來上班。
話宋夏之戰後,種帥也算是名將了,距離建節還差一級,不過名氣真不。於是高方平拿他沒辦法,隻得把他派進大理去勘察地形,體察民情民風去。
是的就是帶幾十人進雲南。幾十軍人行動也不算軍事調動。另外種師中手持高方平關防,加上高方平給大理皇帝段和譽的親筆信,就可以明目張膽的帶大宋軍人訪問了。
因為大理是屬國,現在的皇帝段和譽,乃是大宋冊封的“雲南節度使”。
龍八部裏段和譽是個優柔寡斷的軟腳蝦。曆史上的這個段和譽呢,也是優柔寡斷的老好人。他性格隨和勤政愛民,亦曾要勵精圖治。然而他繞不開的一座大山就是高氏的專權。
此點上金庸沒寫錯,段和譽真的是個沒心沒肺、隨遇而安的慈祥人。在這個時代,以雲南那種高原氣候,段王爺他能活九十多歲高壽,還把皇位讓出去出家為僧,所以他真的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一個人。對一些事他想管,但沒能力也就不會過多糾結了。
這家夥在中前腳和喬峰結拜,後腳看著他結拜兄長被一夥諸如譚公譚婆的鳥人圍追堵截,弄的有冤不能伸,有屈展不開,身敗名裂。然而這個“有難同擔”的結拜兄弟在幹涉呢?他沒心沒肺的看著王語嫣YY。
這就是段和譽,老金的這個場景對段和譽的定位還是蠻精到的。
於是現在麵臨高泰明的專權,不是段家真的沒班底、沒一戰之力。而是段和譽不想掀開內戰讓治下子民流血,於是他就沒心沒肺的混著,猶如他目睹喬大爺被圍攻而不出手一樣。
高泰明就是高智升的孫子,現在大理的實際掌權人——高丞相。
高氏在大理是大族,控製了相當多的資源和地盤。政治地位不如段家,但經濟地位就比段家強很多了。
沒有驚喜,整個下都是人情社會,到處是攀親戚的人。
自高方平白池草原大捷後,成都高家大院牛逼了,於是大理一手遮的高家也和成都的高家來往了。所以浣花溪那些孫子有很多生意在雲南,他們是不是真的沾親帶故曉得,然而這些鯊魚哪怕偽造族譜,隻要想,總能追溯到地球上第一個姓高的人身上,這就叫裙帶。
於是這兩二流子高氏相互攀著親戚,就有了很多的生意合作。五尺道上的馬班,有一半是浣花溪高家大院的,保護他們的正是大理的高泰明相爺。
尤其高方平進川的現在,那個喜歡隨波逐流的段和譽正在鬱悶。他在苦惱高方平進川後,大理會有什麼幺蛾子。
於是段和譽這孫子就寫信給大宋朝廷,找張叔夜哭鼻子,讓老張可憐可憐雲南子民。
所以呢,七前高方平接到了老張的親筆信,信裏莫名其妙把高方平臭罵了一頓。是大理的穩定和繁榮、對大宋後方非常重要,要一碗水端平,不許過度幹涉段家,也不能抬舉高家,你子不要以為但凡姓高的都是親戚。
高方平才是被噴的冤枉,媽的什麼都沒幹就中槍了,於是恨死段和譽那子了。
其實高方平一來就把高長生宰了,也是一種政治信號,代表對段和譽表態,不會支持高泰明。
在一定程度上,雲南是大宋屬國,段和譽是大宋冊封的雲南節度使。在古代的政治正確來,雲南已經算治下,那就不能鬧的主弱臣強,否則連大宋皇家和朝廷都會掉麵子。
於是理論上,高方平應該幫老段奪回雲南治權,這才叫政治正確。然而老張也不允許。
因為一但大理政治統一了,那又不是真正的治下,沒有大宋的駐軍,於是有一定概率會改變大理的政治走向和立場。雖然段和譽戾氣不重是老好人,不喜歡動武,卻恐怕也就沒以前對大宋貼心了。
這就是老張的問題所在,要保護好段家,不能讓高泰明膨脹了把老段謀害,但同時不能讓段和譽完全不受牽製,必須做到政治上的平衡,逐步的改變大理民生,讓他們離不開大宋。
老張簡直在廢話,我高難道不知道啊?然而做起來有太多的細節。
這就是此行派種師中入雲南的目的,他背負了觀察棧道,熟悉民風等等重任。最重要的是帶去高方平的親筆信給段和譽,高方平在信中點單直白的了“一定挺你老段,一定保雲南民生,然而除非高泰明造反,真正危急到段家統治,否則大宋原則上不介入段氏和高氏的關係。”
這暗示了段和譽膽子可以略大一些,我豬肉平雖然不管你們的鬥爭,然而如果高泰明敢造反,就是顛覆大宋的雲南節度,破壞大宋後方穩定,原則上就可以出兵勤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