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
掌聲如潮……
整個汴京搞的翻地覆,如火如荼的。
現在反過來,皇帝屬於不明真相的那一撮。他真不知道現在是什麼事,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這是昏君的悲哀也是昏君的好處。曆史上的蔡京等人把整個國家搞壞了、趙佶不明覺厲,所以現在豬肉平在京城燒了幾把火,趙佶還覺得蠻熱鬧的。
趙佶不喜歡微服私訪深入民間,他隻會很裝逼的站在宣德樓上觀看他眼裏的《清明上河圖》。他為什麼會覺得熱鬧呢,因為這個期間的百姓尤其活躍,仿佛打了雞血一般的會群體性活動,每次見到趙佶站在宣德樓上,無數大頭百姓就狂熱的揮舞著標語喊“大皇帝陛下萬歲”。
於是趙佶就嘴巴笑歪了。
老百姓之所以這麼喊是高方平要求的。事實上這次他們翻身行動的基準,仍舊建立在皇權不容踐踏的理論上,他們是皇帝的子民,皇帝之前被蒙蔽,現在明白了,開始保護他們呐喊了。於是吃瓜百姓們就感謝皇帝。
換其他時候,會有許將以禮部的名譽上殿彈劾豬肉平,強勢為道士話,強勢用大宋的基調、用大宋以前的皇帝們對待道士的方式來懟豬肉平。然後,林靈素也會在講經的時候對趙佶闡述“真相”。
可惜此番高方平勢頭太猛不可阻擋。林靈素都很機智的離京避風頭,就沒法明真相了。趙佶並不知道他去幹什麼了,以為“他老家有事要回去”。
至於許將,他權衡了一日後不敢和豬肉平決戰。於是投降輸一半,最終他以年老身體不好的理由,對朝廷遞交了辭呈,辭去禮部尚書職位。
沒有了禮部尚書後,依照大宋固有官僚體製,劉正夫以左侍郎身份臨時主持禮部工作。雖然班子仍舊是往前那批“帶路黨”,但在聲勢浩大的當下,老大許將都鬥不過大魔王引咎辭職了,於是又在劉正夫的壓製下,他們現在誰也不敢出頭拿“大宋祖宗的政策”事。
既然沒有有關部門出來奏報,趙佶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唯有自帶飯盒的張克公仍在追著道士咬,是的老張他不是豬肉平的人,但所謂趁你病要你命,早看不慣威脅儒學的道士了,於是現在上躥下跳追著彈劾道士的人不是高方平,而是張克公。
既然沒人上報,沒進入中書門下討論。那麼這次事件就不是政治問題,僅僅是開封府治下的一次嚴打,屬司法範疇。
劉正夫了:“這不關我禮部的事,不要什麼文件都往我這裏送。柿子找軟的捏啊,那麼多衙門部委,憑什麼他們吃閑飯要我來管,我這人手都不夠用,許多和遼國的貿易協議要配合處理,還有高麗問題,西夏問題,少年軍教材審核問題,科舉問題,都焦頭爛額了,資源根本不夠。所以你們休想來這裏渾水摸魚,出門右轉找刑部,這是他們的鍋。”
劉正夫的這番辭,是用來打發目下大一群在禮部等著告狀的家夥的,他們是進行最後努力的一些和道門有關的人士、還有之前莫名其妙被封了停業整頓的無數報紙。
以前來到這禮部大堂他們會被接待,訴求多半也能執行。但現在氣候變了,劉正夫“這不關老子們的事,乃是隔壁刑部那些傻瓜的業務”。
於是這些屁股裏有屎的家夥如何敢去刑部呢。
理論上當然可以去刑部告狀,求撥亂反正。不過一但去了刑部,這就不再是受到特殊對待的禮法問題了,去刑部就是刑法問題,當然有可能把開封府給告倒。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刑部一但告不倒開封府林攄,那就不是簡單的和朝廷“政治協商”了。而變為了誣告官府,誹謗、甚至顛覆綱常的舉動。
所以結論是他們不敢。元嬰修為的林靈素都跑路了,他們更加沒有金剛不壞之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