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經絡與血氣、脈的淵源(1 / 2)

古人發現了穴位並學會了針刺之後,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們發現,針刺時施以撚轉提插等手法,可使針感增強。隨著新的穴位的不斷發現,人們對已知的穴位進行分析和歸類,發現了許多治療作用大同小異的穴位,它們常成行地分布在一定的部位上,而且這些分布在一定部位上的穴位,能治療一定髒器的疾病。後來,古人又在觀察穴位的基礎上,發現了穴位之間的聯係,產生了線的認識,並探索出了各條線路之間複雜的內在聯係。這樣通過由點到線的認識以及對同類歸經,經上布點的歸納與總結後,經絡的概念便形成了。

在科學界,特別是在生物學和醫學領域,否定經絡的觀點似乎是主流。為什麼呢?因為現代解剖學,無論用多麼先進的顯微鏡,也找不到與古書圖譜一致的經脈。大多數人認為經絡是中國古代哲學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運用天人一體觀的哲學思想在人體上虛擬出來的產物,是客觀上不存在的,是無法用科學實驗證實的。除了上述的觀點外,還有如下兩種觀點:

(1)經絡就是血管神經係統,是古代中醫與現代醫學對同一事物采用了不同的名稱。因為古代中國解剖學不發達,文獻中沒有現代醫學意義中的血管和神經係統。但是古人描述經絡的大多內容實際上是指血液循環係統的作用。

(2)未知係統。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廣義的經絡係統包含血管、神經係統,可能還包含體液調節、淋巴係統等現代醫學已經證實了的一些係統。除了有上麵所述的係統外可能還包括沒有被發現的其他係統。經絡有它獨特的循行路線,獨特的經脈髒腑關係,獨特的理論與醫療效果。

一、經絡主運行氣血

古人用血氣的變化概括人的生命特征,春秋戰國時期不少著作中都已提到。《論語,季氏》篇認為:血氣變化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人的一生分三個階段,少年時是血氣未定,壯年時是血氣方剛,老年時則是血氣既衰。從少至壯至老,由血氣表現出生命曲線。氣血並稱,是直觀觀察和體驗人體生命現象的結果。

對血的認識是很直觀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人體難免破傷出血,破傷出血的部位又多發生在體表顯露的血管部位,於是產生“血存在於血管中”的概念。運行血氣的軌道便是脈。

《管子·水地》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它把地麵上的水流比作人體內的血氣,地上的水應當流通,人體內的血氣也需要流通。《呂氏春秋·達鬱》中也提到了人體的一些基本名詞,指出血脈欲其通也。《黃帝內經》已將當時有關人體生理的認識作了係統而全麵的論述,指出飲食物進入胃腸,化生氣血,通過脈道而運行周身。

二、經絡與脈的淵源

脈,本義指血管。東漢時許慎的《說文解字》釋“脈”作“血理分衰行體者”。血理,意為血管紋理,指血管紋理橫斜分布於軀體,有似水流的分支別派。脈,原寫作“脤”,又作“衇”。“脈”即“衇”,從字形的構造說明,古人是將水流現象比擬血流。“脈”,既是表聲,又是表義;半邊從“血”或“肉”(“月”),表明“脈”是流通血液的機體組織,反應了對脈與血的關係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