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前,我在廣州中醫學院教《中國醫學史》時,經常到各圖書館翻閱古書籍。看多了,竟發現在“醫”與“史”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地帶,尚很少學者去進行“開墾”。這地帶既涉及“醫”,也涉及“史”,還涉及“文”。可謂“邊緣科學”。於是我鑽了這一“空子”,寫了《杏林拾珠》(醫學隨筆)。1983年5月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印數15000本。當時社會上正缺乏有“知識·情趣”的讀物,便很快售罄。
事隔二十五年後,百花文藝出版社經我的母校——廈門大學的老師輾轉來一封信,說要新版《杏林拾珠》。真是給我一個驚喜!一本在我腦子裏已進入“曆史”的書,在今日很不容易出書的“市場”還要新版,這是萬萬沒想到的。
我想:一本書沒有隨著飛逝的歲月而“過時”,其中必蘊藏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想了好幾晝夜,才略有所悟:關鍵在中醫藥的本身。
中醫藥學是炎黃子孫在曆史長河中所共同創造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其嚴謹的治學、“仁術”醫德、精湛的醫術、“整體——平衡”的中心思想、“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辨證施治”等理論,以及卷帙浩瀚的醫書專著、震古爍今的研究成果,宛如顆顆明珠珠翠,引著這這千萬代,永遠不過時。我隻不過在前人整理部分資料的基礎上,做點“爬羅剔抉”的工作,把淹沒或半淹沒在汗牛充棟的古醫書堆中的明珠采擷和彙集起來,經過一些“刮垢磨光”的功夫,使之更加光彩熠熠。
當年在編寫時,一再考慮,怎樣幫助讀者克服讀“史書”時,常有硬著頭皮,苦啃硬吞的困境?這除了從根本上加強古漢語的學習外,我進行這樣的小嚐試:以較多的史實為基礎,選擇一些小題目,或寫一件事,或寫一個人,穿插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神話、軼事、趣聞,使嚴肅莊重的曆史性、學術性題材,寓於通俗易懂的閑話、隨筆之中。全書雖沒有什麼係統性,盡是些曆史上吉光片羽的東西,除可助茶餘飯後談資外,還可作為一種史話的輔導讀物,借以擴大曆史知識麵,開闊眼界,啟迪思想,從不同的側麵了解到中國這個中醫藥寶庫是何等輝煌奪目,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了何等令人自豪的奇跡,從而激發後來者繼續攀登中醫藥的高峰。
書中隻在引用原文時注明出處,以便讀者進一步查閱。至於一些有關研究成果的出處,則恕從略。
本書能新版,應該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尤其是楊進剛先生。
曾心(原名曾時新)
2008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