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某時。
“老爺爺,您可以教宇兒武功嗎?“
“…一定要學?“
“嗯,一定要學!“
“那好吧,你先好好休息一下,三天後,咱們正式開始。“
“是,謝謝老爺爺!“
“宇兒,現在應該改叫'師父'了。“
“是,師父!“
***
三天後。
“師父…“
“宇兒,你不用說了,為師早就準備好了,喏,桌上有一些不同武功講解的書籍,你拿回去看吧。“
“書籍?師父,您不是答應過今天教宇兒武功的嗎,難道忘記了?“
“不,宇兒,為師當然沒有忘記,但你能回答為師一個問題嗎?“
“師父,您請講。“
“宇兒,你能告訴為師你想學什麼武功嗎?“
“…師父,難道不是您教什麼,宇兒學什麼的嗎?“
“不不不,宇兒,應該學什麼武功並不在於為師,而取決於你的內心。“
“…師父,宇兒不懂。“
“簡單來說,一個人的天賦再高,也有限度,能夠學的武功終歸隻有那麼幾種,所以,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能有所成就…“
“師父,宇兒明白了,您的意思是讓宇兒通過這些書籍了解到自己最想學什麼武功,從而因材施教,對嗎?“
“嗯,孺子可教嘛。“
“可是,師父,宇兒不識字啊!“
“不要緊的,有你師姐在嘛,為師給你三個月時間,不僅要學會識字,更要把這些書籍看完,然後告訴為師答案,好嗎?“
“是,師父!“
***
三個月後。
“師父,宇兒已經知道學什麼了。“
“嗯,說來聽聽。“
“宇兒想學'掌'。“
“還有嗎?“
“有!“
“什麼?“
“劍!“
“哦,能告訴為師原因嗎?“
“是,書中說,一種武功若想練好,須得熟知它的本性,宇兒自問最了解的莫過於自己的身體,而其中尤以手為最,所以選擇了練'掌';但考慮到掌力總有不及之處,故而加練了它的延伸~劍。“
“很好,那你想學什麼掌法:滅玉掌,還是銷魂掌?又學何種劍式:十三回旋劍,抑或袖裏劍?“
“不,師父,這些招式可以留待以後學,現在,宇兒想學最基礎的掌法和劍式。“
“最基礎的?“
“對。“
“為什麼?“
“師父,這些書籍中有一句相同的話:成功的因素或許不同,卻都緣於有一個牢固的基礎,宇兒覺得頗有道理,是故…“
“嗯,為師明白你的意思了,從明天開始,上午練劍,下午學掌,晚上習文,知道嗎?“
“啊!還要習文啊?“
“當然,為師不單單要你會武功,更要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明白嗎?“
“明白!“
“那好,現在,為師便教你基礎劍式的第一招:弓步直刺,看好了!“
“是,師父!“
***
數年後。
“宇兒,已經練了很久了,停下來喝口水,休息一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