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睿給自己和他們兩個人一人買了兩套厚些的衣服,又買了些零食和一箱礦泉水,去租了輛越野車。把這路上的要帶的東西搬了上去,停在賓館的樓下。一切準備妥當就帶著倆人去了清真益鑫羊肉手抓館,去吃了頓地道的手抓羊肉。這三人都是非常喜歡吃羊肉的主,這一頓直吃得肚滾腰圓,才心滿意足的回到賓館。小培拿出相機,回放和大斑在一起的視頻,大家互相傳看了一遍,都開始懷念在喀納斯的時光了。
人生就是這樣的,你在那段時光裏不會覺得有時間流逝的感覺,甚至會有種錯覺當時的日子將會永遠這樣繼續下去。但是等一轉眼,那些人和事都去了很遠後,你才會發覺那段日子是多麼的珍貴啊,都已經成了你記憶中的珍寶。
第二天,三人匆匆吃了早餐就上路了。西寧這邊正好是八月份油菜花開的季節,公路兩邊漫山遍野的金黃讓人心情舒暢,阿措說“油菜花飛放”。周希睿覺得他用“飛放”兩字來形容,真是再貼切不過了。沿途公路兩邊散落著一些寺廟,偶爾停下車,他們三人進去四處轉轉,寺廟裏獨有的香蠟煙火味以及黴味,把人的思緒很容易就帶去了遙遠的年代。
偶然碰見個老喇嘛攀談起來,那喇嘛聽說他們是來看水怪的,就很有興致的說起經書上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青海住牧蒙古,見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質黑文,毛雜赤綠,躍浪騰波,迅如驚鶻,近岸見人,即潛入水中,不知其為何獸也。”
喇嘛還講到在1947年,互助縣卻藏寺一位名叫祁十三的土族喇嘛,隨師去西藏朝拜途徑青海湖,在太陽快落下的時刻,一個比犛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麵,劈波斬浪向岸邊遊來,似龍非龍,頭園潤無角,雙目閃閃光。1949年春季的一天,互助縣哈拉直溝鄉費村漢族農民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畔歇腳用餐時,湖麵上出現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圓木”在飄浮滑行,長約丈餘,後來這緩緩滑行的“圓木”竟伸出長長的脖子,有蛇一樣的頭,鱗甲在陽光照射下顯示出烏金般的光澤,向湖心飄去,轉眼不見蹤影。
三人入迷的聽著喇嘛講完這些神奇的故事,迫不及待告別喇嘛繼續往青海湖去了。車開進湖區,在青海湖畔眺望,蒼翠的遠山,合圍環抱;碧澄的湖水,波光瀲灩;蔥綠的草灘,羊群似雲。青海湖周圍是茫茫草原,使人心曠神怡。
周希睿也不把車開進景區,沿著環湖公路開了一個多小時,看見湖邊一僻靜處有藏民的住所。這是用牛皮縫製的帳篷,與蒙古人的帳篷比起來似乎要簡陋多了,黑乎乎的有著尖形的屋頂。頂上飄揚著些五彩的經幡,帳篷邊有些空的柵欄,遠處牛羊在山坡湖邊悠閑的吃草。天是那種澄淨的藍,倒映在湖中,看起來水天一色,讓人心曠神怡。
不知不覺停下了車輪,將車開了過去,轉到了那幾個大帳篷外。裏麵走出個藏族老阿媽手搖著經綸,慈眉善目的看著遠方而來的客人。三人也不知道老阿媽說的藏語是什麼意思,他想告訴老阿媽想住在這幾天,並拿出錢來指指帳篷,又指指錢。可那阿媽以為周希睿要買她的帳篷,笑著直搖頭。
這時一個藏族姑娘走過來,約摸有二十歲左右,長得健壯而豐滿,皮膚的顏色黑黑的,臉上兩陀動人的高原紅。這姑娘用漢語很熱情的問他們打哪來?來這裏做什麼?周希睿簡短的說了自己的來意,姑娘推開他手裏的錢,又回頭告訴阿媽他們的來意。
阿媽聽了笑咪咪的把他們迎進了帳篷,席地坐在羊毛毯上,帳篷裏有股羊膻味。周希睿有點聞不慣,但看見阿媽那麼熱情,也就不好意思表露出來。打量四周,這裏麵一半是鋪上了羊毛毯,靠近門那有個火塘,旁邊堆著幹了的牛糞餅。阿媽在那把燒開的水衝上酥油茶,端到了他們麵前,並說了幾句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