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護理(1)(1 / 2)

1.新生嬰兒的特點及護理

從嬰兒娩出、臍帶結紮到不滿28天稱為新生兒期。從生理觀點看,新生兒期約為1個月左右,此期小兒特點是逐漸適應宮外環境,各器官係統在功能上發生著有利於生存的變化,但又容易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因此為了新生兒更健康的成長並做好保健工作,必須了解此期的生理特點。

(1)外觀特點

出生時皮膚略帶灰紅,胎脂覆蓋其上,肩背具少許胎毛,平均體重3.0kg左右,身長50cm左右,頭圍約34cm,頭發分條清楚,耳軟骨發育良好,乳房結節形成,指趾甲已超過端部,蹠紋已遍及足底,女嬰大陰唇發育良好,可遮蓋小陰唇,男嬰睾丸降入陰囊。陰囊皺襞多,四肢呈屈曲狀,各種生理反射如擁抱、吸吮、覓食、握特等均正常存在。

(2)生理特點

①體溫:出生後第一小時內可降低2.5℃,在注意保溫情況下,24小時可穩定到36~37℃。由於中樞調節尚不完善,故體溫易波動。當散熱相對較多,進食不足,外界溫度偏低或有疾病時,可表現為體溫不升。在水分不足或環境溫度偏高時,則可產生脫水熱。

②呼吸:每分鍾40次左右,有時可節律不整,以腹式(膈肌)呼吸為主。

③循環:心率正常波動較大,約在120~160次/分左右,由於末梢血流緩慢,血紅蛋白偏高,可出現紫紺和肢端偏冷。

④消化:新生兒由於胃呈水平位,責門相對較鬆,幽門較緊,胃容量在逐日增加的過程中,故出生後第一階段易有嘔吐或溢乳。新生兒能分泌多種消化酶對乳汁中蛋白和脂肪消化較好,澱粉酶形成偏晚,但如新生兒早期少量給以米糊、奶糕等含澱粉食物,可以誘導澱粉酶的提前分泌,當然不宜過多供給,以免消化不良和營養失調。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排出墨綠色胎糞,3~4天則出現過渡性大便,以後轉為正常的黃色大便。如出生24小時未排胎糞,要及時檢查原因。

⑤血液:正常新生兒紅細胞偏多,可達6×1012/L(600萬/mm3)左右,血紅蛋白150~200g/L(15~20g/dl)是形成生理黃疸的原因之一。白細胞25×109/L(25000/mm3)左右,一周後下降到10000/mm3左右,出生2~4天時胎兒血紅蛋白占80%;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可有自然出血症。

⑥泌尿:新生兒腎功能發育不完善,相對隻能負擔一般正常代謝、濾過功能,濃縮及稀釋功能正在逐步完善之中,故補鈉補水要嚴格控製,過多則水腫,過少則脫水。由於腎對藥物排泄的功能亦在逐步提高,故宜嚴格掌握用藥指征及劑量。出生頭2天由於排出尿酸鹽結晶,尿可呈磚紅色,出生7天後每日排尿可達20次之多。

⑦神經:新生兒頭占身長的1/4,脊髓相對較長,下端達3~4腰椎水平,故腰穿應在4~5腰椎間進行。出生後即可引出覓食、吸吮、吞咽、嘔吐、擁抱等生理反射,巴氏征可陽性,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可不存在,味覺很靈敏,有時呈斜視,可自行糾正。

⑧內分泌:甲狀腺功能良好,甲狀旁腺功能呈暫時性不足而多產生新生兒手足搐搦症。

⑨代謝:新生兒體內含水量相對較兒童為多,約占體重的70%~80%,每日不顯性失水約為20~30ml/kg,每日尿量約為25~60ml/kg,每日糞便中水分約為5ml/kg,故每日需水量約50~100ml/kg;總熱量在初生時約每日需209.2~313.8kJ/kg,(50~75kcal/kg),1周後可增到418.4~502.08kJ/kg(100~120kcal/kg)。每日需鈉量約2~3mmol/kg,出生時血鉀偏高,故不宜給予鉀,3日後可給鉀1~2mmol/(kg·d)。

⑩免疫:母血中的IgG能通過胎盤轉移給胎兒,足月新生兒臍血IgG含量超過母體5%~10%,故不易感染麻疹、白喉、猩紅熱等。母血中IgM不能通過胎盤,故新生兒對大腸杆菌及其他革蘭陰性杆菌抵抗力差,母血中的IgA、IgE、IgD亦均不能通過胎盤。足月兒出生時補體含量約為母體的50%,且新生兒細胞免疫功能尚欠成熟,因此對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破傷風、傷寒、副傷寒及菌痢則不能抵禦。

皮膚、粘膜:新生兒皮膚角化層較薄,表麵又缺乏溶菌素,若稍護理不周即可擦爛、感染。由於皮膚薄有較高的吸收及透過能力,故塗藥或洗浴肥皂應注意避免有刺激性及易吸收的藥物,以防中毒。足月新生兒皮脂腺已發育良好,汗腺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在出生3~5天臉和軀幹可開始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