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2 智力夢工廠:孩子與學校(1 / 3)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這是孩子必須接受學校教育的理由之一。家庭教育主要以感性教育為主,家長通過言傳身教,更多的是用自身行為來影響、感染孩子。而學校教育則是以係統的理性教育為主,無論是做人的道理,還是眾多學科的學習,都引導學生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學生領進科學的殿堂,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人文素質和科技素質。這種“延伸”的功能必須由學校擔當。

幼稚園,孩子的第二個家

幼稚園是孩子邁進社會的第一步,它在孩子的整個學習階段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這裏,孩子學習與人相處、自理能力,更關鍵的是幼稚園擔負著全方位地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任務。於是,許多父母都會很用心地為孩子選擇一所理想的幼稚園。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幼稚園選擇二三事

3~6歲是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幼稚園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為孩子選擇幼稚園時,應主要看孩子在幼稚園中能否獲得全麵發展。為孩子挑選幼稚園,要多聽聽已入園的孩子父母的反映,從他們那裏可以得到第一手資料,還可以向幼稚園老師了解情況。無論對哪一種情況,都不要忘記親自去考察一下,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幼稚園選擇觀察

●當前,父母在給孩子選擇幼稚園時常出現以下誤區:

(1)不顧路途遠,不怕價格高,想辦法進一級一類幼稚園。國家依據幼稚園的規模、設施、管理水平、師資水平、保教質量、衛生保健等全麵評估,將幼稚園劃分為一級一類,一級二類,二級一類等,一級一類為最好。一級園雖然好,但也不是父母選擇的唯一標準,父母應該綜合考慮,路途遠近也應該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

(2)把學外語當做首選條件。但學習外語不是幼稚園的必修課。《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沒有相應的規定。條件許可可以學,條件不允許也可以不學,不是非學不可的。父母會說英語,孩子學習英語效果會更好;父母不懂英語,孩子學過後多半會忘記,效果不是很好。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幼稚園、小學的階梯式的英語教學模式,學會更好,不學也沒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3)追求特長教育。現在很多幼稚園都打出了特色園的招牌,如雙語幼稚園,音樂、體育、藝術幼稚園等,他們所做的培養孩子特長的承諾也確實令不少父母動心。但這些特色園也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因此父母應慎重選擇。況且,孩子全麵發展的階段,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不能過早定向。盲目跟風、過多地偏重於一個項目必然影響其他潛能的發現和發展,即使培養專長,對3至4歲的孩子也不能要求太高。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不能以技能技巧為標準來說好壞。

專家方案

以下由專家提供的方法將方便父母來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幼稚園。

(1)決定是全托還是日托。全托的孩子與老師相處時間長,感情更容易建立,會比較獨立,係統學習的時間更多。如果家庭條件許可,父母也有時間照顧孩子,建議入日托的幼稚園,讓孩子逐步適應幼稚園新環境。

(2)看路程遠近。最好有校車接送,且車程不宜超過1小時。否則,若孩子睡眠不足,再經舟車勞頓,會沒有精神學習。

(3)看是否有活動教學。活動教學是以孩子為中心,老師定主題,然後通過遊戲、討論或小組活動等形式,來啟發孩子的創意,誘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父母可留意幼稚園的環境,教室裏是否掛滿了孩子們的傑作,是否設有家庭角、美勞角及其他啟發孩子創意的因素。

(4)看教師的素質。幼稚園教師除了要有一定的資曆外,最重要的是對孩子盡責和有愛心,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學習,以免產生“上學恐懼症”,影響成績。父母隻需到園內觀察教職員是否和藹可親、言談有禮,便可略知該園的教師素質了。每班師生的比例最好約在1:20,否則教師難以兼顧到每個孩子的個性需要。

(5)看環境及活動空間。幼稚園的環境對孩子的學習情緒及性格培養影響很大。若幼稚園環境寬敞,老師和藹可親,孩子就能愉快學習,並培養出整潔、有禮的好品格。此外,活動空間亦很重要。孩子是活潑好動的,寬闊的活動空間能讓孩子抒發情緒及精力,使身心健康發展。

注意園方是否將每周的飲食安排表提供給父母,幼稚園是否定期對玩具、餐具和其他用品進行消毒,孩子是否有自己專用的茶杯、毛巾,除了遊戲、樓梯等設施的安全外,還應重點考察門衛把關是否嚴格,接送孩子的交接班是否完善。

(6)聽取口碑。選擇幼稚園時,一定要聽取親友或其他父母對該幼稚園的口碑,這樣會對心目中的幼稚園有進一步的了解。最後,為孩子選幼稚園要及早定目標,有了目標便要盡快準備,不能三心二意,否則苦了孩子,也累了自己。

知識導讀

學前階段的兒童,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行動,思維大多由行動引起,往往先做後想,或邊做邊想,且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暫。因此,一些質量好的幼稚園往往會優先滿足孩子的遊戲需要,將學習巧妙地融入遊戲之中,讓孩子在玩中學,寓教於樂。因為遊戲可以使每個孩子按自身的基礎和學習特點找到感興趣的、能勝任的、富有挑戰的學習材料及內容,並得到適合其特點的發展。

家庭與學校教育TIPS:幼稚園的選擇

受市場競爭的影響,部分幼稚園會采取一些看似先進實則有違科學甚至不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辦法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招攬更多的生源。對此,父母要提高自己的辨別力,避免步入教育的誤區。以下是學前教育專家的普遍觀點:

(1)興趣班不是越多越好。學前階段是人終身發展的啟蒙階段,重在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基礎,重在讓孩子全麵發展,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不能過早定向,盲目跟風、過多地偏重一個項目必然影響其他潛能的發現和發展。

(2)收費不是越貴越好。父母要仔細觀察,判斷較高的收費是因設施的豪華所致,還是因幼稚園重視對玩具材料的投入、重視提高工作人員的待遇(這對穩定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很重要)所必需。

(3)孩子畢業後進熱門小學的人數越多不一定越好。

入園焦慮期,幫孩子平安渡過

在幼稚園的第一個月,是寶寶新生活的開始,也是爸爸媽媽最揪心的一個月。有的孩子很快就融入了這個大集體,而有的卻對這個陌生的環境充滿了恐懼,使孩子在情感上遭受到挫折。如何讓這個月少些淚水、少些焦慮,如何讓小家夥早一天微笑著在幼稚園門口跟爸爸媽媽說再見呢?

入園焦慮二三事

孩子年齡小,身體機能的發育尚不完善,特別是大腦神經係統的發育不完善,因而,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都比較差。而且幼稚園和家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對教師以及幼稚園的一套常規,孩子一開始往往表現出無所適從。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親人朝夕相處,建立了依戀情感,一旦離開,孩子會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戀和安全而產生焦慮。

入園焦慮觀察

分離焦慮對孩子身體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飲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麵。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常常睡不好、做噩夢、講夢話,平時煩躁不安、食欲缺乏,更有甚者頭昏乏力、心悸多汗,有的孩子在最初的幼稚園生活中還常常感冒、腹瀉,這並不僅僅是生理問題,也有心理方麵的因素。

分離焦慮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更應該引起重視。孩子與親人分離後,因深感不安而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他們甚至毫無根據地擔心親人會離開自己,會發生意外事故,會和親人失散或者自己會被拐騙等,因此不願意離開親人,也不願去幼稚園,甚至以哭鬧和掙紮表示反抗。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分離焦慮影響著孩子創造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症狀比較嚴重的孩子還會因此降低智力水平。

專家方案

(1)讓孩子明白,分離隻是暫時的,同時也讓他們了解上幼稚園是必須的,可明白告訴他,媽媽上班,寶寶上幼稚園,媽媽下班馬上來接寶寶回家,(分離時不要流露出萬分不舍的樣子,更不要躲在教室外麵觀察孩子的表現,這樣孩子會以為媽媽不要他了。)以緩解他的分離焦慮。

(2)培養自我服務意識。無能力照顧自己也是孩子感到焦慮的重要原因。但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老師會教會他們各種生活的基本技能,孩子也會很快學會。父母要積極配合,不要樣樣包辦代替,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父母可邀請孩子同班的小夥伴到家裏來玩,使他們之間盡快互相熟悉起來,這樣做有利於緩解分離焦慮,使孩子們更快地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4)培養分享意識。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不同於家庭生活,這些變化使缺乏分享意識的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所以會因爭搶玩具而發生爭執,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5)培養對幼稚園的積極情緒。如用“你長大了才上幼稚園,幼稚園裏能學到很多本領”等等的語句來激發孩子對幼稚園積極的情緒。

知識導讀

多數孩子第一次入園的時候都會哭鬧,隻是在哭的時間長短和強弱上有區別,當然也有來幼稚園一聲都沒哭就順利適應的孩子,但那畢竟是少數。孩子入園哭鬧一般分為以下六個階段:1.全天哭鬧階段;2.有時哭、有時玩階段;3.早晚哭鬧階段;4.過渡環節哭鬧階段;5.早上來園哭鬧階段;6.周一早上哭鬧階段。

家庭與學校教育TIPS:消除入園焦慮的輔助方法

(1)給孩子準備一件長一些的棉布罩衣,在孩子吃飯前給他穿好,避免出現由於掉飯粒把淺色的衣服弄髒、洗不幹淨的麻煩事。

(2)餐前在地上鋪一塊幹淨的塑料布,即使孩子掉飯菜、灑湯水也很方便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