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記
新生兒出生後可在皮膚或黏膜部位出現一些與皮膚本身顏色不同的斑點或丘疹,稱為新生兒胎記。
溢乳
新生兒溢乳的解決措施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兒常見的現象,就好像寶寶吃多了,有時順著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時一打嗝就吐奶,這些一般都屬生理性的反映。這與新生兒的消化係統尚未發育成熟及其解剖特點有關。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著的,並且賁門肌肉與幽門肌肉一樣發達。而新生兒的胃容積小,胃呈水平位,幽門肌肉發達,關閉緊,賁門肌肉不發達,關閉鬆,這樣,當新生兒吃得過飽或吞咽的空氣較多時就容易發生溢乳,它對新生兒的成長並無影響。
處理方法
隻要每次喂完奶後,豎抱起新生兒輕拍後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氣排出來,且睡覺時應盡量采取頭稍高右側臥位,便會克服溢乳的發生。更重要的是側臥位,可預防奶汁誤吸入呼吸道並由此引起的窒息。為了防止寶寶頭臉睡歪,應采取這次奶後右側臥位,下次奶後左側臥位,這樣要比仰臥位好,且可避免誤吸奶汁入到呼吸道的危險發生。若發生嗆奶,應立即采取頭俯側身位,並輕拍背,將吸入的奶汁拍出。
小貼士:【表現出痛苦時應該看醫生】
新生兒如果發生溢乳,除了上述的表現外,還要注意仔細觀察寶寶是否有精神不振,有無痛苦的表現,如果有,則需要及時去醫院,求助於醫生的診治。
馬牙和螳螂嘴
“馬牙”和“螳螂嘴”:有些新生兒牙床的黏膜上有米粒大小或綠豆大小的白色突起物,它就是人們常說的“馬牙”,醫學上稱“上皮珠”。“螳螂嘴”是新生兒口腔兩側頰黏膜的隆起,它是口腔黏膜下的脂肪組織,可以幫助寶寶有力地吸吮。這兩種現象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吸吮期的結束,就會慢慢消退,無需特殊處理。
暫時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會出現皮膚、黏膜、白眼球發黃,4~5天後黃疸最重,可能會波及到軀幹和四肢近端,後7~10天將逐漸消退。這期間除了黃疸,寶寶沒有其他異常反應,精神好、吃奶香,大便也正常,這種症狀被稱為生理性黃疸。據統計,足月兒中有70%~80%的寶寶都會出現此現象。若黃疸持續時間達2~3周,這時對寶寶的生長發育無任何不良影響,則不必特殊治療。
新生兒發生黃疸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病理性的黃疸有以下表現:黃疸出現早,可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且程度重,發展快。不僅麵黃、白眼球黃,可能手心足心都出現黃染,並伴有寶寶精神差、嗜睡、不吃奶,甚至有高熱、驚厥、尖叫等。這種病理性的黃疸稱為核黃疸,又稱膽紅素腦病。核黃疸一旦發生,病死率極高,即使存活也會留有後遺症,如智力低下、手足抽搐、視聽有障礙、頭抬不起來、流口水等等。病情嚴重者,如果延誤治療就會造成腦神經係統不可逆轉的損害,因而必須及早到有良好治療條件的兒科醫院進行綜台治療。
處理方法
針對此病,重在預防。對黃疸出現早的、膽紅素高的應及時治療,疑有溶血病的應做好換血準備,防止核黃疸的發生。
笑
新生兒的笑,往往出現在睡眠中,微微地笑,或隻是嘴角向上翹一下。新生兒清醒時,不易發笑,也不易被逗笑。長期以來人們都根據此認為,新生兒的笑並無明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