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苦心固然值得理解,但孩子的感受也不容忽視。父母在尋求孩子理解的同時,也應該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沒有誰天生會當父母,要想成為稱職的父母,我們必須在做父母之前就做好充分準備,並在成為父母後繼續努力。
既然我們把孩子帶到了這個世上,就必須承擔起撫養他們、教育他們的責任。
在討論家庭教育前,先讓我們從客觀角度重新認識自己。
普遍現象
一直以來,作為父母,我們習慣了自我認定,很少接受別人的評價,更忽視了孩子們對我們的看法。然而,“父母”不是獨立存在的,是相對孩子而言的。“父母”是孩子的“父母”,我們不該漠視孩子們的看法。否則,我們便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
真愛孩子,就該聽聽孩子的心聲,理解孩子的感受。筆者曾聽學生們這樣評價父母——“爸爸媽媽總在數落我的罪名,難道我真的那麼壞?我做的事他們都看不順眼,我怎麼可能處處跟他們一樣?”“什麼都得聽他們的,就連吃飯的時候從哪個菜開始吃也得聽他們的,還說什麼都是為了我好,我怎麼就覺得什麼都不好呢!”“爸爸媽媽太不講理了,不許我說他們有錯,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在現在這個社會,父母不是上帝卻站在了神的位置。難道我們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嗎?”
不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甚至全社會都有意無意地向孩子們傳達這樣的信息:
父母都是對的!
父母是不可違抗的!
孩子得聽父母的!
聽話的才是好孩子!
不聽話的是壞孩子!
……
反省
人們給了父母太多的理解,卻沒有給孩子多少理解。這不是少數現象,而是社會普遍現象。
在傳統家庭中,父母把孩子視做私有財產,認為如何管教孩子完全是自家私事,父母說一不二,不可違抗,孩子隻能唯命是從,任其擺布。
直到今天,這種家長製思想仍普遍存在,影響廣泛。許多父母仍有十足的“封建家長”作風,盲目迷信輩分,把孩子的尊嚴和權利扼殺殆盡。
早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就為受壓抑的孩子們呐喊過。中國家庭教育之父陳鶴琴也呼籲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
然而奇怪的是,直到21世紀的今天,當孩子對父母稍有不滿時,得到的不是成人的理解與反思,而是一片討伐聲:“父母是為你好”、“要理解父母的苦心。”
隻要父母聲稱“這是我們的一片苦心”、“一切都是為你好”,不論是否科學,也不論孩子是否樂意,便強求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一句“都是為你好”可以不必再溝通,無須再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