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靜坐和放鬆技巧,它所蘊藏的價值都頗高,我們可以運用它們來自我發掘。我們的身體無時不在傳遞信息,告訴我們該注意的事,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聆聽,學著去關愛自己,成為自己的拉拉隊,不時地鼓舞自己向前邁進,樂意成為真正的自己!
害怕情緒掌控了你
我們的工作倫理是世界上最強的信念之一。大部分的人以為,做事有效率並同時感受自己的情緒是不可能的,隻有很少人知道,情感可以產生力量。隻要我們認同自己的情緒,就能增強自己的力量,這股力量可以幫助我們美夢成真。
每當我們開始表達情緒時,內在的聲音可能會這麼說:
●這是不安全的。
●如果你開始了這一切(如哭泣),將會沒完沒了。
●情緒將會控製你,接著你會為自己或別人感到羞恥。
●你會失去朋友和那位心愛的人。因為你的這一切作為,將使得他們不自在,而他們也不會想跟你在一起。
下麵這段對話,來自我擔任心理谘商師時,與患者的一段個案研究。這名接受谘商的人,才剛剛開始準許情緒在體內自由流動。
患者:“我感覺自己如此失控。每回開始允許自己體驗情緒時,做事就失去往常的效率。說真的,我很害怕自己再也回不來了。”
谘商師:“這很正常,你不再是一個機械的人,以後也不會如此了。”
患者:“但是我很擔心,如果這樣繼續下去,自己會變得一無所有。”
谘商師:“知道嗎?你現在的生活已經平衡許多,你活著的目的不再隻是工作,而是體驗生命。因此你會認真地生活,不再隻是一味地工作,而將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此外,在短時間內,你的腦袋不但更清晰,工作效率也會比以前好。”
幾個月後,這名患者果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及收入。最後,她決定減少公開演說次數,如此才能撥出更多的時間與自己相處。
每一次深刻感受過情緒之後,我們會得到更多的自信,然後,就像骨牌效應一樣,雖然我們感到自己的情緒,也變得比較脆弱,卻完全忠於自己,做一個最真的人,並做到真正與自我同在。與此同時,許多周遭的人也變得樂於和我們相處。
有時候,我們會過於在意這樣做會不會太情緒化,使得別人不知道怎麼和我們相處。
事實上,這是多慮了,人際關係是互動的,順著別人的想法去做,你隻會成為別人心中的那個樣子,別人永遠沒辦法認識到真正的你,像這樣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唯有做真正的自己,讓別人感受到那些生命自然流露的情緒。
害怕感情壞事
好幾世紀以來,“感情”既是創造者,也是毀滅者;是殺戮的原因,也是生產的原因。即使人們受過文明的熏陶這麼久,依然不知道如何用有組織且安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以至於我們壓抑或過度反應情緒,不僅傷害了自己,也刺傷了別人。
稍微的哭泣是容許的,過多的淚水就必須有個理由。這是一般的社會價值觀,也因為如此,當我們去看場令人傷心欲絕的電影或參加葬禮時,都不希望自己“失態”,努力地克製自己悲傷的情緒。同樣的,愉快的微笑是可以的,大聲的開懷大笑是不可以的。此外,最好不要生氣,連個開端都不可以,如果真的必要,也請隻針對當事人發脾氣,絕不可以遷怒他人。
但是這樣長期壓抑的結果,心中的氣一直在積壓、醞釀,最終你不得不尋找一個出口,以外向型傷害(如暴力行為)或內向型傷害(傷害自己,如沮喪或企圖自殺)的方式表達。像這種傷害性的行為,都源於我們無法坦然麵對自己的情緒。而學著如何與情緒和諧相處,首先,我們必須先學會接受自己,擁抱、深愛自己的每一部分,以真實、誠懇的態度和自己共處,並以同樣的方式跟別人接觸。
根據我的經驗,那些修習過自我接納課程的學生,通常比較主動、有意識地生活。這類的課程,對自我發現有實質上的幫助,能夠幫助你找到自己的願望,達成你的人生目標。參加這類課程的人,通常很渴望成為真正的自己,也有十足的勇氣去自我實現。
大多數人所修習的,諸如“控製負麵情緒”、“妥善處理好生氣”、“消除沮喪”、“快快樂樂生活”等課程的目的,包含了釋放或消除負麵情緒。然而,這種消除負麵情緒的動機,卻又成為我們追求成功的最大阻礙,讓我們防範自己去意識情緒、感受情緒,以致我們對於事實的感受力越來越薄弱,甚至反抗既存的事實。這種情緒的反應,不會顯現在肢體和情緒上,卻使得我們的思路越來越模糊,越來越腸枯思竭。
在所有情緒當中,生氣和恐懼是被社會批判得最嚴厲的兩種。顯然,這兩種極具價值的情緒,已經被標上“危險”、“暴君”和“次等人格”的標簽,有關這類的“治療”課程、錄音帶和書籍,更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
但是,你必須清楚地知道,情緒本身並不會傷害人,體驗它,隻會為我們帶來始料未及的幫助和好處。生氣,代表我們愛著自己;有了恐懼,我們才更懂得怎麼去愛。一旦我們把憤怒發泄出去,便能夠以更坦然、更開明的態度麵對生命,內心也才能夠再度開放。所以,所有的情緒都必須被體驗、被經曆。我們必須知道的是,任何時候,我們屈就自己、同情他人,對他人或是自己都是不公平的。
所有的情緒,快樂、愉悅、憂鬱、不幸……具有相同的感染力。快樂可以分享,不愉快的情緒同樣也可以為別人帶來些許好處,讓別人知道較之他人,他們是幸運的,於是,不論你我,更能專心致力地追求所向往的生活,而不會坐這山望那座山高,可以盡情地體驗專屬於自己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