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一)(1 / 1)

中國農業始於距今一萬年前後的新石器初期,是直接從原始采集、漁獵經濟中發生的。經長達六七千年的原始農業期和以青銅器農具的精耕細作萌芽期,到西、東周之交鐵製農具與畜力耕種的出現,初步形成了現今所謂傳統農業。隨後傳統農業經北方(春秋至魏晉南北朝)和南方(隋至元)兩個技術體係的成型期,到明、清的發展期形成中國傳統農業的整體技術體係。

一、傳統農業的內涵

(一)因地製宜全麵發展農業生產。含下述內容:按不同地勢全麵安排農、林、牧、漁生產,《禮記·月令·孟春之月》“王命布農事,善相丘陵、阪險、原濕、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導民……”,即是其意;按土壤質地確定作物種類,“九州島之土,產物各異,任其土地所有……按土壤肥力選擇種植製度,《周禮》中的不易、一易、再易,即連種與休閑,以及後來的複種製都是以地力為依據的;因時種植,“種禾不時,不折必鰜,稼熟而不獲,必遇天災”《呂氏春秋·土容論·審時》。

(二)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主要體現在保護森林資源:《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呂氏春秋》強調要“製四時之禁,山不敢(非時)伐材下木”;保護水產資源:禁止“竭澤而漁”、捕捉小魚和產卵期捕魚。

(三)重視地力的培養和合理利用。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認識到“糞田”提高地力,主要采用人及畜、禽糞溺和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以及去除作物田間雜草腐爛肥田,此後發展到人為種植綠肥等培養地力的途徑。

(四)集約經營提高單位麵積產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提倡“勤謹治田”,措施是:“心雜五種,以備災害,力耕數耘,收獲如盜寇之至”。講究深耕、密植、勻播,防止三竊:地竊(苗稀)、苗竊(過密)草竊(草荒),指出“耕之不深,芸之不謹,地宜不任,草田多穢……饑國之野也”。普遍實行連種製,並逐步發展為間作套種、複種的一年多熟製,以提高土地的產出量。

(五)種(糧、菜、果、林)養(畜、禽、魚、蠶)結合的複合農業。複合農業是傳統農業的特征之一,含種植內部的間作套種一無複合,種養業結合的二元複合,和糧(菜)、果(林)、牧(禽魚蠶)的多元複合。在同一個農戶內可謂是各業俱全,可有效地提高土地、時空間和物質的利用率。

(六)重視農作物及畜禽品種的選用和病蟲害的農業與生物防治。中國是全球公認的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具有豐富的農,勿及畜、禽、魚、蠶的品種資源,足以說明傳統農業對品種選擇的重視。在古農書中有關選用良種的記載甚多。農業防治早在《呂氏春秋·土容論·任地》有“五耕五耨,心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心得,大草不生,又無琪域,今茲美禾,來茲美麥的記載;在《周禮》中有用“莽草”、“襄荷”等有毒植物防治蟲害;明代有養鴨治螅技術,用砒霜拌種防治地下害蟲;清代有用煙基治蜞。

(七)農產品的貯藏與加工是傳統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商代就出現窖儲糧食,西周出現冷藏魚、肉食品,公元11世紀有用綠豆儲藏格子及甜瓜催熟技術,用活竹儲藏櫻桃等I加工業最早出現的是幹製與醃製品,商代出現釀酒、釀醣技術,西周有飴糖、果脯、肉汁、加工米的加工先於釀造業,麵的加工隨其後;漢代出現豆腐、製糖;養蠶巢絲、織布具有悠久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