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對於我國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地位。縱覽我國幾千年的曆史進程,關注農民、治理農村、發展農業是曆朝曆代統治階級的首要問題。無論是朝代更替,還是時代興衰,農村是社會穩定發展、推動社會進程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農差距、城鄉差距依然存在,“三農”問題已成為突出問題。在這個背景下,黨和國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出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方針,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趨勢。然而,在人才資源已經成長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今天,農村振興首先需要人才,人才成為強村富村的關鍵。如何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農村人才隊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
蓮花村為何日漸凋零
土地還是一如當年的肥沃,可耕種的人已日漸稀疏;原先十裏八村雞犬相聞知根知底的鄰居們,竟不知不覺變成了陌路。稍稍有錢的農村人開始到鎮上買房,鎮上的有錢人則往更遠的地級市買房安居,地級市的有錢人再接力般往更大更繁華的省會城市遷徙……這是一股無形的逃離土地的浪潮。在近些年一撥撥農村打工遷徙者的背後,留下的是日漸凋零的村莊和愈來愈孤單的老人孩子。
從湖北省黃岡市蓮花村,就可以看到當前許多典型的農業、農村、農民現狀。該村在丘陵地區,以梯田和山地居多,主要的經濟作物是水稻和棉花,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極低,耕作幾乎全靠人力完成。在青壯年一批批流出以後,該村留守家中的主要以老人和小孩為主,從事農業生產的平均年齡達到53歲。據調查,各家靠農業獲得的收入,少的僅在2000元左右。
全村幾乎沒有農副業,87.2%的農戶主要以外出務工作為經濟來源。對於農業生產,全村很少有人響應“科技興農”的號召,大多數以傳統的農業種植經驗為主,對於當地的耕地結構和土質一無所知,對於適合本地的高效經濟作物也知之甚少。
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村民表現很不積極。由於農業稅的取消和村委的改製,村務工作大量減少,主要以計劃生育及財務工作為主,形成了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氛圍。他們對於村委的選舉重視程度不高,也很少有人能明確知道村委會的義務、功能和村民自身的權利與義務。文化生活主要以麻將等娛樂性質的賭博為主,少有其他積極向上的文娛形式。
在這些的背後,是全村村民的文化水平集中在小學程度,他們主要的信息渠道是電視新聞和村幹部宣傳告知,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形式獲取信息。
(來源:《在黃岡市蓮花村的社會實踐—湖南農村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1.為什麼說人才是農村發展的關鍵?
2.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農村人才?
3.要做到強農富村,新農村建設中怎樣做到人才先行?
第一節人才資源是強農富村第一資源
毛澤東同誌曾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人才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居於首要的戰略地位,是強農富村目標的第一資源。從蓮花村的發展現狀中,可以分析出很多當前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普遍特點。第一,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麵臨著很大困難。第二,科技興農的含量極低,農民依靠土地增收的渠道尚未打開。第三,農村發展、農業生產尚未形成體係,“單打獨鬥”已經不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第四,農業生產“老齡化”問題突出,農業生產勞動力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第五,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思想認識失之偏頗,大量外出務工,造成農業荒廢。第六,信息渠道閉塞,村民的民主意識、科學意識有待提高。第七,村民的文娛生活單一,需要加以改善和豐富。從人才學的角度來看,這七個問題所指向的核心其實隻有一個,那便是農村人力資源的人才化滯後與農村、農業發展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正是這一矛盾,導致了農村的日益凋零。
蓮花村的案例表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資金、信息固然重要,但最難的還是缺乏人才,尤其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中國13億人口有9億農民,農村人才開發的潛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必須將農民這支數量龐大的隊伍利用起來,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改進培訓方法,調整培訓結構,更新培訓內容,不斷教育農民、提高農民、開發農民,使廣大農民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隻有這樣,當前農村的凋零現狀,才有可能真正改變。
一、農村人才開發:農村跨越發展之基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農村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沒人才就是紙上談兵了。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每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就有近100位大學畢業生,這樣的人才密度,在全國農村無出其右者。而華西村“才一代”——老書記吳仁寶說,華西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連個初中生都沒有,村民絕大部分是文盲,人才就更別提了。從沒人才到人才密度全國之最,華西村實現了發展的跨越。
小到一個華西村的跨越發展如此,大到一個國家謀求跨越式發展,也要由人才奠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三次成功的跨越,都伴隨著人才資本積累的超越。第一次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美國對英國的超越。1870年,美國人均GDP水平隻相當於英國的73%,但到1913年時,美國的人均GDP已達到英國的105.5%。第二次是二戰後日本對美國的超越。1950年時,日本人均GDP隻相當於美國的19.6%,而到1992年時,日本人均GDP已達到美國的90.1%。第三次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韓國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對西歐的超越。1973年,韓國和我國台灣地區人均GDP分別相當於西歐的24.3%和31.4%,到1992年,分別上升到57.5%和66.6%。這三次成功的經濟跨越最根本的經驗就在於,他們通過加速開發人才資源,提高勞動者素質,為經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資本,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研究發現,這些成功實現跨越發展的國家或地區,在人才資本積累上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人才資本的積累速度要快於經濟跨越的速度。有數據表明,在追趕國家或地區人均GDP相當於先進國家或地區20%水平的時候,追趕國家或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先進國家或地區40%以上水平;在追趕國家或地區人均GDP相當於先進國家或地區40%水平的時候,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相當於先進國家或地區70%的水平;當追趕國家和地區人均GDP相當於先進國家或地區80%水平時,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很接近先進國家或地區的水平。可見,在經濟跨越之前,必先是人才的跨越。
二、農村人才開發:農業現代化發展之力
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工業化生產資料和設施以及科學管理方法,采用新的生產要素替代傳統的生產要素,由低素質的體力型農業向高素質的智力型農業轉變。實現這一轉變,要求農業生產者具備一定的科技知識和專業素質。在目前絕大多數農民無法滿足這一要求的情況下,農村人才開發將是必然的選擇。
近幾十年來農業發展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人才為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如糧食作物育種研究,農業科技人員培育並推廣的新品種,使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大麵積豐收,每更新一次技術都使單產增長10%~20%。事實表明,凡是加強農業科研人才隊伍的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留住農業人才的省份,農業經濟發展都取得了較大成就。
科學改變世界,人才創造奇跡。“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雜交育種理論突破了水稻單產的限製,不僅有效地解決了我國的溫飽問題,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豐收計劃”,每年推廣農業先進技術,極大地促進了農、牧、漁、副業的增產增效,充分顯示了人才在“科技興農”中的威力,推動了現代農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農業正處在一個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就是要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經營管理方式指導農業,實現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生產,實現資源的科學開發、合理利用,而在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能否發揮好農業技術的作用,是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和突破口。傳統農業主要通過增加耕地和加大物質資源投入來提高產出,這種方式一是投入產出低、效益不高,二是受耕地資源製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農業發展必須超越這種傳統模式,向現代集約型農業轉變。我國人均可耕種麵積少,麵臨僧多粥少的局麵,靠開發耕地等物質資源來拓展農業發展空間的餘地很小,而靠提高人的素質、開發人才資源來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現代化、集約型農業所要求的主要是農業科技開發和高素質勞動力,而這一切都依賴於人才資源的開發,依賴於農業科技教育和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
三、農村人才開發:農民持續增收之源
農村文化素質狀況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效益,也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經濟收入。勞動力素質偏低,就業競爭力就弱,隻能從事最簡單的體力勞動,收入自然難以提高。開發農村人才資源,表麵上是為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深層次作用在於鼓起農民致富勇氣,提高農民創業增收能力。所以,開發農村人才,可謂撬動了農民增收的支點,抓住了農民增收的“牛鼻子”。
有研究表明,農民素質與收入呈正比關係。比如,從2004年開始,湖南省製定《貧困地區勞務技能培訓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在全省20個國家級和18個省級貧困縣的農村開展勞務技能轉移培訓工作,效果非常明顯。該省平江縣扶貧辦加大農民技能培訓等新穎的扶貧方式,使貧困村通過提高農民素質、擴大勞務輸出增加了收入。
農村人才開發還能幫助農民樹立創業意識,有助於轉變農民固有的宿命觀和僵化的小農意識,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由小戶、小本經營向產業、產業化生產發展,由落後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向現代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
四、農村人才開發:新農村建設之要
或許有人認為農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不能將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民身上。其實,農村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民的農村,新農村建設,既是為了農民,更應該依靠農民,這是新農村建設的辯證法。鄧小平同誌曾指出:“我們的人才是有的,關鍵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在農村人才開發問題上,我們更應該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將且隻能將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放在廣大農民身上,使鄉村對城市而言,不再是人才的荒漠;對農民本身而言,不再是凋零的家園。
不論在什麼時候,農業都是維係人類基本生存條件的第一產業,沒飯吃,沒衣穿,還談什麼現代文明的發展?所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發展和建設的根本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麵發展,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麵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加快農村人才開發,將農村人力資源的巨大潛力轉化為人才優勢並合理配置,就可以推動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目標,關鍵靠智力支持和人才推動。一方麵要求人才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人才”變成“人財”,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另一方麵,在農村人力資源成為人才資源的同時,會受到大量的法律法規、道德規範培訓,受到生活常識、文明禮儀教育,而這些又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特征。所以,開發農村人才有助於農村社會的進步,是推進農村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環節。
農村人才開發有利於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大局、協調發展。正是由於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科學技術才難以被接受,封建迷信活動才有抬頭蔓延之機。也正是因為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才有部分農民沿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習慣於清貧,或小富即安,不敢出頭創業。不重視農村人才開發,任由勞動力盲目流動或閑散在農村,不僅會消耗農村經濟發展的成果,給農村經濟建設帶來壓力,也使農村社會矛盾和問題難以解決。大力開發和依靠農村人才,促使農民素質提高,有助於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從各地農村社會發展進程看,加大農村人才開發力度,營造良好的人才創業環境,能夠有效地推動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並產生良好的共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