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雁蒙城(2 / 3)

但老王妃低調歸低調,可卻從來沒人敢認為她一點都不重要的。

唐家一脈,是早在好幾代以前就已獲封英王此爵的,他們曆代以鎮守西海邊境為責,西殷的海境防線能使得西麵幾百年下來太平繁華,這幾乎都可以是唐家人的功勞了。

可也因了如此,唐家每一代的子弟死在沙場之上的簡直已是如山白骨,而英王的父親也是如此,在一場與海寇交鋒的激戰中,老王爺因為受到了伏擊而陷入了絕境,但當時包括老王爺在內的數百堂堂西殷男兒卻是直到最後一刻都死戰不退,在以少於海寇將近一半的兵力時,卻仍然與對方同歸於盡。

最後,為得後方的防線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使得雁蒙城在海寇們的瘋狂攻擊下支撐了下來,最終也終於等到了千裏奔襲而來得援軍們的救援,讓得雁蒙這座千年古城,最後還是沒有被海寇倭賊攻下。

也免於了在西殷的曆史上,隻出現過一回的海寇屠城,血流成河、伏屍千裏的慘象。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就算百刃加身,也誓死不退的老王爺,和那不過數百的西殷兒郎們啊!

老王爺的英勇,讓得西殷百姓,尤其是西海那千千萬萬的人們都一生銘記,可在這些英勇和忠義之下呢,剩下的卻還有當時年不過四十的老王妃、與那時才剛滿誌學之齡的英王。

老王爺戰死沙場,英王當年又還年幼,英王府的大梁自然就隻有靠還承受著喪夫之痛的老王妃一肩扛起,直到英王弱冠襲爵之後,老王妃才終於能卸下了肩上的重擔。

可盡管後來老王妃基本就是萬事不理的狀況,平日裏也就是在府中悠閑過活,但隻要是在建安城裏有些見識的人都知道,有時候寧可是得罪英王本人,也是不能得罪老王妃的。

不然,英王與其就是不死不休的狀態了。

這樣重要的一個人,如今忽然病倒了,那怎麼可能還會如此安靜?上層圈子裏還不早就喧嘩開來了?

梁媗不解,有些想不通這是怎麼回事,而鍾晴卻還是平靜的道:“聽是老王妃的意思,老王妃不準家人聲張,因而唐王爺也就下令督促封口,這才使得建安中是一點聲息都沒有的。”

唐王爺就是英王的嫡長子,在英王長年駐守雁蒙城,以及英王妃和其他幾個子女也一並離開了西殷這繁華之最的帝京建安,陪著英王在西海邊陲重鎮安家之時,英王和英王妃的嫡長子卻留在了建安侍奉老王妃。

雖然英王妃曾經也是極力想要留在建安照顧年紀以長得老王妃的,但最後卻還是被老王妃給轟回雁蒙城去了。

而本來就連唐王爺,老王妃也是不欲留他在京的,但這明顯就是英王和英王妃的最後底線了,因此老王妃這次也無法,最終就隻好同意了唐王爺留在建安之中了。

至於這次在老王妃病倒之後,建安城中卻還如此安靜的“功臣”,自然也就是這位唐王爺了,就是因為有他在英王府坐鎮和分派任務,才使得老王妃病倒了的消息幾乎沒有一絲一毫的走漏。

“原來是唐王爺的手筆啊,那就不奇怪了,不過……鍾姐姐你又是怎麼知道的?”

此事英王府隱瞞的非常好,就連一直在南蘭溪畔裏的梁媗也是一點風聲都沒收到的,雖這並不能表明沈氏也沒有收到什麼消息,但很明顯,這與其他那些梁媗隻用待在她娘親身邊,就可以順路也聽到許多風聲的事情得性質是一點也不同的。

可既然此事是如此的隱秘,在英王都已回來後,建安中還是這般的安靜看來,其隱秘性可是不的啊,那鍾晴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並且,還知道得這樣清楚。

“是祁瑒殿下告訴我的,昨在他去麟央宮給孟太妃請安時,在那兒遇見了唐夢瀾,之後便也就聽見了她與孟太妃起的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