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那些被曆史湮沒的將軍們(1 / 3)

轉載自網上。

1、趙融

趙融,字稚長,涼州漢陽郡人。東漢末年,與曹操、袁紹等同列“西園八校尉”,為“助軍校尉”。此人曾擔任“蕩寇將軍”,官至“光祿大夫”。禰衡所說的“荀但有貌,趙健啖肉也。”中的“趙”,即是指趙融。隋《趙芬碑》:十一世祖融,字稚長,所謂荀令君趙蕩寇足為蓋時乎。

2、劉勳

劉勳,字子台,琅邪人,與曹操有舊,中平末為沛國建平長,後為廬江太守。袁術敗亡後,其從弟袁胤率其部曲奉術柩及妻子奔劉勳於皖城。劉勳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受到孫策的忌憚,於是孫策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勳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勳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勳詢問,劉曄認為上繚城不易攻下,若出兵,孫策必會乘虛襲其後,到時候”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反對出兵。但劉勳不聽,堅持出兵。而孫策果然從後乘虛襲擊劉勳。

劉勳失敗後,於建安四年投奔曹操,任征虜將軍,封列侯。又為河內太守、平虜將軍。遂從在散伍議中。勳兄為豫州刺史,病亡。兄子威,又代從政。劉勳自恃與太祖有宿,日驕慢,數犯法,又誹謗。為李申成所白,收治,並免威官。

3、殷署

殷署,三國中曹操部下武將,任平難將軍,曹操大破關中聯軍後,將五千降卒交予殷署統領,曾在新平大破羌人,和趙儼攻滅盤踞陳倉的呂並。後關羽圍曹仁於樊城,殷署奉命隨徐晃救援樊城,終解曹仁之圍。

4、朱蓋

曹操部屬。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和關羽戰於樊城,曹操命徐晃率軍助戰,與關羽相持不下。曹操又先後派遣他和殷署等,率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

5、路招

路招,陳留人。約在漢獻帝初平年間曹操入主兗州時,路招從軍成為曹營將領之一,隨從征討。建安四年,路招與劉備、朱靈等將共擊袁術。建安十三年,隨大軍南下荊州,參與赤壁之戰,路招與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馮楷等七軍屬都督護軍趙儼。建安十六年,隨曹操西征馬超。建安十七年初,馬超等被平定後,曹操留行護軍將軍夏侯淵都督關中,路招與張郃、徐晃、朱靈等將軍留在關中,隸屬夏侯淵。其後路招與眾將隨從夏侯淵平定關中各處叛亂。路招約在建安末或魏初時薨。

6、張喜

張喜,任曹魏將軍,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荊州,與劉備、孫權聯軍戰於赤壁。孫權率軍圍合肥,以牽製曹操兵力。曹操派遣張喜率領千餘騎兵,過領汝南兵以解圍。孫權聞張憙至,乃退兵。其名又寫作“張憙”。

7、牛蓋

牛蓋,曹操將軍,赤壁之戰後隨張遼討伐梅蘭、陳蘭,有功。

8、馮楷

馮楷,官封奮威將軍。建安十三年曾隨曹操征荊州。

《三國誌·魏書·於禁傳》引胡三省注,曰:“太祖征荊州,以(趙)儼領章陵太守,徙都護軍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蓋以襄陽重鎮,故特留重兵以守之。”

9、牛金

牛金,初為曹仁部曲將,周瑜軍數萬人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曹仁登城望,乃募得三百人,遣牛金迎戰。但對方兵力較多,牛金遂被圍困。曹仁親自殺入陣中救出牛金。司馬懿使牛金輕騎餌誘蜀軍,剛交戰諸葛亮就退兵,追至祁山。蜀將馬岱入寇,司馬懿遣將軍牛金擊退,斬千餘級。公孫淵反,司馬懿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洛陽,後平定遼東。牛金官至後將軍。

10、薛悌

薛悌,字孝威,兗州東郡(今山東聊城市)人氏,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曹魏官員,曆任兗州從事、泰山太守、尚書令、中護軍督軍,最後官至尚書,受爵關內侯。

11、劉岱

劉岱,字公山,沛國(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曹操為司空時,劉岱為司空長史,後因征戰有功被封為列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二月,曹操派遣劉岱與王忠一起前往襲擊徐州的劉備,但被擊敗。

12、王忠

王忠,扶風人,少為亭長。在關中亂時,他因饑餓以人為食,南往武關逃難;率死黨襲擊了為劉表招納人士的婁子伯,得兵千人,投奔了曹操,官拜中郎將,隨從征伐。建安中與劉岱攻劉備屯紮的沛,沒能攻下。後升任揚武將軍,封都亭侯。建安十八年與劉勳、劉若、夏侯惇等將勸曹操進爵魏公。五官將曹丕知道王忠曾經吃人,在隨車駕出行時,用塚間骷髏懸忠馬鞍,以為歡笑。曹丕即位魏王,王忠升任輕車將軍。與曹仁、劉若、鮮於輔等眾將上書勸曹丕稱帝。魏文帝黃初五年,吳質來洛陽朝見文帝,帝命王忠同曹真、曹洪、朱鑠等眾將與吳質歡會,酒會上吳質與曹真、朱鑠反目,被王忠、曹洪勸解開,最終不歡而散。王忠約在明帝時薨。

13、劉若

劉若,早年追隨曹操起兵。在曹營眾將中地位較高,與夏侯惇、劉勳等並列。建安中官任建武將軍,封清苑亭侯。建安十八年與夏侯惇、劉勳、王忠、鄧展、鮮於輔等眾將上書勸曹操進爵魏公。後升任輔國將軍,進爵清苑鄉侯。延康元年,率眾將一百二十人上書勸魏王曹丕稱帝。約在魏黃初中薨。

14、鮮於輔

鮮於輔,魏虎牙將軍、特進。初為劉虞從事,公孫瓚破虞,輔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推為烏桓司馬。柔招誘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斬丹等四千餘級。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複與輔、和兵合。後瓚敗而鮮於輔為國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田豫,以為長史。鮮於輔將其眾奉王命。以輔為建忠將軍,督幽州六郡。時雄傑並起,輔莫知所從。豫謂輔曰:“終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歸命,無後禍期。”輔從其計,將其眾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太祖與袁紹相拒,輔從太祖於官渡。袁紹破走,太祖喜,顧謂輔曰:“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太祖破南皮,輔亦率其眾從。十年,三郡烏丸攻輔於獷平。後徐邈私飲至於沈醉,口出狂言,太祖甚怒。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後遷建忠將軍,昌鄉亭侯。十八年,與眾臣諫太祖為魏王。及文帝踐阼,拜輔虎牙將軍,進封縣侯。位特進。每惟黃初中,文帝命輔宣溫密之詔於蜀,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

15、鄧展

鄧展,南陽人,建安中官任奮威將軍,受封樂鄉侯。建安十八年,鄧展與劉勳、劉若、夏侯惇、王忠、鮮於輔等眾將上書勸曹操進爵魏公。鄧展精研武術,擅於運用各種兵器,而且還能空手入白刃,曾與曹丕比劍,但輸給了曹丕,約在建安末卒。

16、王朗(非王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