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兔:
別名:白兔、變色兔
拉丁文學名:Lepus
timidus
英文名:moutain
hare
物種分類:兔形目、兔科、兔屬
地理分布:雪兔在曆史上的冰河時代曾廣泛分布於歐洲,以後隨著冰河的後退而遷移,現在殘存於北極極其附近的凍原地帶和阿爾卑斯山的高山地區,包括歐洲北部、俄羅斯、日本北海道和蒙古等,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東北部和新疆北部一帶。
保護等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體型特征:雪兔軀體略大於草兔。體長45~62厘米,長短於後足長,尾長短於耳長。毛色冬夏差異很大。冬毛長而密,體側與腹部毛最長,通體白色,僅耳尖和眼周黑褐色。夏毛較短,背部黃褐色,額部黃褐色比背部更顯著,眼周白色圈狹窄,腹部白色。鼻腔也大,下門齒長而堅固,這些既是對寒冷地域的適應,也表明它是更為進化的物種。它的體長為45—54
厘米,尾長5—6.5厘米,體重為2—5.5千克。
夏季雪兔的體毛為淡栗褐色並雜有黑色毛尖針毛,頭頂及耳背部雜有大量的黑褐色短毛,耳尖呈黑褐色,喉部、胸部及前後肢的外側為淡黃褐色,頦、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純白色,前肢腳掌的刷毛呈淺栗色,尾的背麵有褐色斑紋。冬季全身呈雪白色,厚密而柔軟,體側的毛長達5厘米,僅有耳尖和眼圈為黑褐色。
生理特征:雪兔的耳朵較家兔為短,這是因為在寒冷的地帶不僅需要布滿毛細血管的大耳朵來散熱,而且要常常將耳朵緊緊地貼在背上,以保存熱量。它的眼睛很大,置於頭的兩側,為其提供了大範圍的視野,可以同時前視、後視、側視和上視,真可謂眼觀六路。但唯一的缺欠是眼睛間的距離太大,要靠左右移動麵部才能看清物體,在快速奔跑時,往往來不及轉動麵部,所以常常撞牆、撞樹,“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恐怕就取材於此。它的尾短而寬,略呈圓形,正所謂“兔子尾巴長不了”。雪兔的腿肌發達而有力,前腿較短,具5趾,後腿較長,具4趾,腳下的毛多而蓬鬆,適於跳躍前進。
習性:雪兔棲息於寒溫帶或亞寒帶針葉林區的沼澤地的邊緣、河穀的蘆葦叢、柳樹叢中及白楊林中,是寒帶和亞寒帶森林的代表性動物之一。除發情期外,一般均為單獨活動。白天隱藏在灌叢、凹地和倒木下的簡單洞穴中,裏麵鋪墊有枯枝落葉和自己脫落的毛,清晨、黃昏及夜裏出來活動,巢穴並不固定,故有“狡兔三窟”的說法。它從不沿自己的足跡活動,總是迂回饒道進窩,接近窩邊時,先繞著圈子走,觀察細聽,然後慢慢地退著進窩。雪兔性情狡猾而機警,行動無一定規律,活動時通常先聳耳靜聽以決定去向,離窩前製造假象以便迷惑天敵,以便兔窩不被天敵發現。它的嗅覺十分靈敏,巢穴通常都在略微通風的地方,睡覺時鼻子朝上,以便隨時嗅到隨風飄來的天敵氣味,兩隻耳朵也警惕地傾聽任何一點異常的聲音。冬季降大雪後,它就挖一些一米多深的洞穴居住在裏麵,並且在雪地上形成縱橫交錯的跑道。遇到危險時,它的兩眼圓睜,耳朵緊貼在背上,呈低蹲伏,常常由於具有一身與環境相仿的保護色而躲過天敵的襲擊。雪兔善於跳躍和爬山,也適於在雪地上行走,平時活動多為緩慢跳躍,受驚時便一躍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馳而去,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在快跑時一躍可達3米多遠,時速為50公裏左右,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野生動物之一。跑動之中常常騰空而起,高達1米以上,以便觀察周圍的動靜,再確定逃跑的方向。在奔跑時,它還能突然止步,急轉彎或跑回頭路以擺脫天敵的追擊。
食性:雪兔是典型的食草動物,以草本植物及樹木的嫩枝、嫩葉為食,冬季還啃食樹皮。取食的時候細嚼慢咽,一般不喝水。它的糞便有兩種,一種是圓形的硬糞便,是一邊吃草一邊排出的,另一種是由盲腸富集了大量維生素和蛋白質,由膠膜裹著的軟糞便,常常在休息時排出,這時它就將嘴伸到尾下接住,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糞便中多4—5倍的維生素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正是因為具有這種雙重消化的功能,雪兔才能忍饑挨餓,隱藏起來忍受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避免天敵的侵襲。
生境:棲息於寒溫帶針葉林和苔原地區。行動機警,聽覺和嗅覺發達。白天隱藏於洞穴中,夜間出來覓食。一般活動範圍比較固定,冬毛柔軟、絨厚且質量好,可以人工馴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