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旱災發生時如何避險(1 / 1)

旱災——因為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農作物和牧草生長的需要,造成較大的減產或絕產的災害。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

事件回放

旱災在世界範圍內有普遍性,世界上幹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中東和西亞,北美西部,澳洲大部分和中國的西北部。波及範圍最廣、影響最為嚴重的旱災,是20世紀60年代末在非洲發生的大旱,以及80年代初期,遍及34個國家、近1億人口遭受饑餓威脅的旱災。1978年中國受旱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旱情嚴重,全國受旱麵積6億畝,成災麵積2.7億畝,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罕見的大旱。

權威聲音

旱災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氣候。通常將年降水量少於250毫米的地區稱為幹旱地區,年降水量為250~500毫米的地區稱為半幹旱地區。自然界的幹旱是否造成災害,受多種因素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則取決於人為措施。防止幹旱的主要措施是: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改進耕作製度,改變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植樹造林,沙地不種植農作物而用來種草和樹,防止土地沙化,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幹旱風的危害;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墒,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生命通道

采取提外水、打深井、車載送水等手段,確保居民生活和牲畜飲水;

限時或者限量供應居民生活用水,縮小或者階段性停止農業灌溉供水;

嚴禁非生產性高耗水及服務業用水,暫停排放工業汙水;

避免午後高溫時段的戶外活動,對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溫指導,並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防範因用電量過高,電線、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負載過大而引發火災;

戶外或者高溫條件下的作業人員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必要時停止露天作業;

注意作息時間,保證睡眠,準備一些常用的防暑藥品;

加強防旱降溫保健知識的宣傳,落實有關保障措施;

氣象部門適時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做好防禦幹旱的應急和救災工作。

相關鏈接

《氣象幹旱等級》國家標準

正常或濕澇 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

輕旱 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幹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

中旱 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麵幹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重旱 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幹土層,植物萎蔫、葉片幹枯、果實脫落,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

特旱 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幹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

小旱 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

中旱 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31~45天、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