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讓心靈回歸寧靜(1 / 1)

現代人的心態越來越浮躁了,終日鑽營求取,把自己也弄得心慌意亂。現在是該回歸寧靜的時候了。

佛家無門有一句語錄:世界這般廣闊,為什麼僧人隻披袈裟、聽鍾聲?一般的僧人認為,能夠執於聲色,聞到鍾聲就能悟道,見到黃色就可以明心,知道自己是出家之人,要做出家之事,就認為了不起,是為專心致誌了。無門大師卻認為,能夠做到以上的地步,在佛門當中不足為奇,處於初級階段。你能夠執於聲色,為外境所轉,說明你作為修禪人境界不高,隻知糊裏糊塗地過日子。你能夠聞聲悟道,見色明心,隻是尋常事,不足為道。

能騎聲蓋色才是高僧。在聲色,又能超聲色。即從聲色悟道,卻又不滯於一聲一色。對任何聲色都能頭頭上明,著著上妙,都能悟道得大自在。用耳去聽,由耳逐聲,還是執著於外境。要用眼去聽,能夠打破原來聲色的執著,才是圓融無礙的境界,這就是佛家入靜的要求。一般人做不到用眼去聽聲音,但聲色之中無聲色總可以做得到。

動是世界的陽麵,靜是世界的陰麵。陽麵,是看世界的;陰麵,是想世界的。動,是世界的亨通;靜,才是世界的推動。

所以,人在行動的時候,往往會被認為很有力量,其實人在思想的時候,最有力量。

靜不下來,是對靜的意義認識不足;處變不驚,你才能靜下來。

孔子說:迅雷烈風,必然使人變色。世界震動,許多人必然恐懼,如果因恐懼而戒備,後來就會幸福。當災難來臨,恐懼萬分,但過後就忘記,談笑自若,不知警惕,這樣沒有好處,將來要吃大虧。隻有平時戒備的人,當突然遭到震驚,才不至於不知所措。

你要靜得下來,要對周圍發生的一切,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要知道發生的一切對你沒有什麼影響。即使有影響,你也有能力應付,這樣,你才能靜得下來。汲取了教訓,你才能靜得下來。

過去發生的事情,曾經使你夜不能寐、驚恐萬狀,但你已經有了經驗了,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你就能安靜如初。你經曆了打擊,經曆了磨難,經曆了別人的整治,以後你重新麵對這一切的時候,你內心也會平靜如水。毛澤東說過,“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就是靜的最高境界。

沒有靜思,總在動,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江河奔騰,雖然能夠百川彙海,然而,每一條江河都宣泄無度,就會泛濫成災。民情沸騰,雖然能夠百業興旺,然而,每一個人都狂熱無度,就會歇斯底裏。群芳盡綻,雖然能夠春光妖嬈,然而,每一朵花都爭奇鬥豔,繁榮的背後已經隱藏著衰敗。進而不急,動而不躁,張而不露,才是動的極致,也是靜的基礎。

靜能生美、靜能出思、靜是萬動之源,你為什麼不先靜下來呢?

生活不安定,思想不安定,周圍就會缺少關照的人,心裏一定很悲戚。這個時候,情緒容易激動。千萬要堅守正道,小心行事。如果行為不安定了,那就要有一個固定的住所,把身先安定,然後安定心靈;如果心靈不安定了,那就要出遊,要在山水間求得心靈的安定。

奧地利詩人萊瑙講過一個關於3個吉普賽人的故事:他們3人正在沙漠中間一個荒涼的地方。第一個吉普賽人手拿提琴,悠然自得,自拉自唱一首熱情的歌曲,夕陽就映照在他堅毅的臉上;第二個吉普賽人嘴裏銜著煙鬥,望著嫋嫋的煙霧,還是那樣的快樂,好像世界上沒有什麼讓他憂愁的;第三個吉普賽人卻愉快地睡著了,他的提琴就丟在草叢中,風兒掠過他的琴弦,也掠過他的心房……

大度、隨和,是安定的支柱。

貪婪、猜疑,是安定的蛀蟲。

讓心平靜下來,以一顆泰然之心處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