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母羊泌乳期乳頭不潔或被小羊過多吮吸而造成感染。
治療:病初將患病乳頭浸沒於1:1000~2:1000冷的新潔爾滅溶液中5~10分鍾,每天2次;乳頭炎症急性期過後,則用45~50益1:1000~2:1000新潔爾滅溶液浸泡,每天2~3次。浸泡後,待其自然幹燥,用無尖針向乳池內注入1:6000新潔爾滅溶液8~10毫克,每天1~2次。通常2~3天內康複。
(9)子宮脫出
症狀:子宮像一個梨樣的肉袋脫出於陰道外,先為深紅色,後變為黃色,很快發生浮腫,體積增大,長時間脫出,會發生炎症、破裂和壞死。
病因:母羊年老體弱、胎衣不下、藥物刺激、嚴重難產時努責過度等都可引起子宮脫出。
治療:先用2%~3%明礬溶液淋洗脫出的子宮,使其收縮,再把母羊後肢提高,將子宮從接近陰道部分開始向內納入,待全部納入後,再用手伸入子宮內把所有的皺折理直,或用煮開過的冷生理鹽水注入子宮內。在脫出部分的子宮壁內注入75%~80%酒精20~30毫升,能使子宮很快自然收回體內,次日再注入1次,效果更好。脫出子宮整複後要注射青黴素20萬~40萬單位,以防發生並發症。
(10)胎衣不下
症狀:母羊產後3~4小時胎衣不能脫落自行排出,胎衣部分脫垂於陰門外,或全部停滯於子宮內,病羊頻頻努責。以後因胎衣腐敗,從陰門流出汙濁而惡臭的液體及胎衣組織碎塊,體溫升高,脈搏增快,食欲減退,泌乳量減少甚至停止,精神委頓。
病因:孕羊缺乏運動,飼料中缺乏鈣、維生素,飲食失調,體質虛弱。此外,子宮炎、布氏杆菌等也引發本病。據報道,羊缺硒也可導致胎衣不下。
治療:10%精製食鹽溶液500毫升、胰蛋白酶1~1.5克、洗必泰0.5~1克混合,經膠管沿胎衣與子宮壁粘膜之間一次注入子宮內。1~2小時後,耳後皮下注射0.1%新斯的明1~2毫克,一般再經1小時左右胎衣可自行排出。
2.傳染病
(1)炭疽病搖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特點是敗血症變化、脾顯著腫大、皮下和漿膜組織出血性膠樣浸潤、血液凝固不良。此病可傳染給人。
症狀:羊發病常為最急性和急性的。最急性發病時,羊突然倒地,全身痙攣,呼吸極度困難,瞳孔散大,磨牙,口、鼻等天然孔流出帶有氣泡的黑紫色血液,幾分鍾內死亡。急性發病時,可見病羊呆立,垂頭,呼吸困難,體溫上升至41~42益,口中流出大量紅色唾液,全身抽搐,糞尿帶血,常在1~3天內死亡。死後口、鼻、肛門出血,屍體長時間不僵直。
預防:炭疽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畜,因此患炭疽病死亡的羊,嚴禁剝皮吃肉或剖檢,否則,炭疽杆菌會形成芽孢,汙染土壤、水源和牧地。屍體要深埋,住過病羊的羊舍及用具要用10%~30%的漂白粉或10%硫酸石炭酸溶液徹底消毒。
在發生過炭疽病或有危險的地區,每年要對羊進行1次2號炭疽芽孢苗預防接種,注射後14天即可產生免疫力。秋季接種炭疽芽孢苗最好,因羊體健壯,可減少並發症。春季可對新引進的羊或新生的羔羊補種。接種前要作臨床檢查,必要時檢查體溫。瘦弱、體溫高、日齡不到1個月的羔羊,以及懷孕已到產前2個月內的母羊,不能進行預防接種。接種疫苗的羊要注意觀察,如發現有並發症,要及時治療。
治療:羊一得病就要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注射50毫升,必要時在12~24小時後再注射1次。也可肌肉(或靜脈)注射青黴素,每次40萬~80萬單位,每日2~3次。口服土黴素,每次0.5~1克,每隔4小時1次,直至完全康複為止。此外,還要根據病羊情況,進行強心、利尿、解毒、胃腸消毒等對症治療。
(2)布氏杆菌病搖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其危害主要是使羊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
症狀:在通常情況下,羊感染此病後不表現全身症狀,但懷孕母羊則發生流產,流產前,母羊食欲減退,體溫升高,口渴喜飲,陰戶流出黃色粘液。流產常發生在懷孕後第三或第四個月。有的母羊還伴有乳房炎。公羊患此病後大部分睾丸腫大。
預防:控製布氏杆菌病傳給人的最好辦法是加強防疫和消毒。從外地引進的羊要嚴格檢疫,最好要先了解引進地區羊傳染病的發生情況,羊有無發生過布氏杆菌病,不要從疫區引進種羊。如果發現有羊感染了布氏杆菌病,則要立即隔離病羊,流產胎兒要深埋,汙染的羊圈和場地要徹底消毒。
對沒有嚴格隔離條件的羊群要進行防疫接種。可將布氏杆菌豬型2號菌苗放在水槽內讓羊飲入,也可用布氏杆菌羊型5號菌苗進行氣霧免疫,或者用凍幹布氏杆菌羊型5號菌苗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1年。
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可用鏈黴素、土黴素、金黴素對症治療。
(3)口蹄疫搖口蹄疫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症狀是羊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膚發生水皰和潰爛。
症狀:病毒侵入羊體後,可使口腔粘膜和蹄趾間發生水皰和皰疹,水皰主要發生於硬齶和舌麵。開始時不易發覺,以後病羊出現跛腳、采食減少、精神不振等症狀,這時蹄部腫痛發熱,體溫上升,2~3天後四肢再度出現水皰。初期皰內為溶液,後來變為渾濁,破裂後結成棕色的痂,撕去痂皮,可見鮮紅的潰瘍麵。蹄冠部發生水皰時,常因繼發性壞疽而引起蹄壁脫落。
預防:口蹄疫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在自然情況下,被其汙染的飼料、飼草和土壤經數周甚至數月還具有傳染性。但高溫和陽光對病毒有殺滅作用,酸和堿對其殺滅作用也較強,在直射陽光下,病毒經10分鍾可被殺死,煮沸3分鍾病毒即可死亡,1%~2%氫氧化鈉、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等都是其良好的消毒劑。病羊及受其汙染的飼料、飼草等是主要的傳染源,因此,羊發生口蹄疫時要嚴格實施封鎖、隔離、消毒、治療等綜合性措施,對病羊要撲殺深埋,汙染的場地等要徹底消毒。對發病羊群中的健康羊、疫區和受威脅區內的健康羊要進行緊急預防注射,可用A型口蹄疫雞胚化弱毒疫苗和A型口蹄疫雞胚化弱毒細胞反應疫苗進行防疫。
治療:病羊一般經10~14天可以自愈,為了促使病羊早日痊愈,縮短病程,防止繼發感染,減少損失,要在嚴格隔離的條件下,及時對病羊進行治療。病羊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錳酸鉀水衝洗,蹄部可用3%克遼林或來蘇爾洗滌,擦幹後塗上青黴素軟膏並用繃帶包紮。病初還可用高免血清治療,有條件的地方可用病愈羊全血(或血清)按每千克體重1.5~2毫升的劑量治療,在采取上述措施治療的同時,要配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發生繼發性感染。
(4)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搖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山羊特有的接觸性傳染病,病原為絲狀黴形體山羊亞種,主要病症是高熱,咳嗽,纖維蛋白滲出性肺炎和胸膜炎。
症狀:潛伏期一般為4~10天,最長的可達2周以上。最急性病例:病初山羊體溫升高至41~42益,呼吸困難,精神極度萎靡,食欲廢絕,痛苦鳴叫。12~36小時內,病羊臥地不起,四肢直伸,呼吸極度困難,粘膜高度充血、發紺,目光呆滯,呻吟哀鳴,不久窒息死亡。病程一般為4~5天,有的僅12~24小時。急性病例:病初山羊體溫升高,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呆立懶動,接著出現短而濕的咳嗽,並伴有漿性鼻漏。4~5天後,咳嗽變幹性,鼻液變成膿性粘液並呈鐵鏽色,粘附於鼻孔和上唇,結成棕色痂垢,此時按壓胸壁,羊出現疼痛感,高熱稽留不退,食欲銳減,眼瞼腫脹,流淚,呼吸困難,口半張開,流泡沫狀唾液,頭頸伸直,腰背拱起,腹肋緊縮,痛苦呻吟,懷孕母羊大批發生流產,最後病羊衰竭死亡。病程一般為7~15天,少數可轉為慢性。
預防:平時要加強飼養管理,注意環境衛生,避免寒冷潮濕和羊群過分擁擠。從外地引進的羊要進行隔離觀察,確認健康後方可混群。病羊、可疑病羊要分群隔離和治療,被汙染的羊舍、場地等要進行徹底消毒,病死羊屍體要進行無害化處理。正常羊群每年注射1次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氫氧化鋁疫苗進行防疫。
治療:用“九一四”和紅黴素配合治療,“九一四”每隻山羊0.5克,加入5%葡萄糖液30毫升一次靜脈注射(現配現用),紅黴素口服,每隻山羊2克,隔5天再服1次,病情就可以基本得到控製。也可以用磺胺噻唑鈉,每千克體重0.2~0.4克,配成4份水溶液,皮下注射,每天1次,直到病情好轉時為止。
(5)羊傳染性膿皰瘡搖該病由病毒引起,對羔羊多為群發。主要症狀為口唇等處皮膚和粘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
症狀:病毒侵入羊皮膚後,先在嘴唇上產生許多水皰或膿皰,破裂後潰瘍,結成棕灰色的疣狀痂塊,撕去痂塊,表麵出血,有疼痛感。嚴重病例的患部繼續蔓延,波及整個口唇周圍及顏麵、眼瞼和耳廓,甚至一直到尾下、大腿內側等少毛的部位,形成大麵積龜裂、易出血的汙穢痂垢,整個嘴唇腫大外翻,使羊不能采食,日趨衰弱而死。同時常有化膿棒杆菌和壞死杆菌等繼發感染,引起深部組織的化膿和壞死。
預防:本病主要通過創傷感染,因此,要保護羊皮膚、粘膜不發生損傷。羔羊口腔粘膜嬌嫩,不能飼喂過硬的飼草飼料。發現病羊要立即隔離,汙染的羊舍、用具可用2%燒堿水或10%石灰水消毒,墊草燒毀。
治療:先撕去痂片,洗淨血汙後塗上青黴素—呋喃西林軟膏,病初每天1~2次,2~3天後即可痊愈。
(6)羔羊痢疾搖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種急性毒血症,主要由魏氏梭菌、大腸杆菌、沙門氏菌等混合感染或單獨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現為劇烈腹瀉和小腸發生潰瘍。本病常使羔羊大批死亡,給養羊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症狀:病初羔羊精神不振,不想吃奶,不久就發生腹瀉、拉稀,嚴重時臥地不起,尾巴及後腿被稀糞汙染。糞便初為糊狀,以後變薄如水,時常帶有血液,並有惡臭。糞便顏色有的是黃綠色,有的是灰白色,不及時治療,大多數病羊在1~2天內死亡。有的羔羊,腹脹但不拉稀,或隻排出少量稀糞,但四肢癱軟,臥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後昏迷,頭向後仰,體溫降至常溫以下,不抓緊救治,常在數小時至十幾小時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