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類依靠馴養家畜獲得衣食,其中,羊是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養羊的目的逐漸趨向於獲得經濟利益。如今的養羊業,已逐漸向規模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學習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專業和生產管理知識,是減少投資風險和獲得良好效益的基本保證。
(一)生產現狀和前景
我國具有悠久的養羊曆史,通過千百年來的繁衍選擇,形成了極為豐富的地方品種資源,分布在幅員遼闊的國土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於不同曆史時期,在毛用羊的品種培育和羊毛生產方麵的投入較大,通過雜交改良,明顯地提高了細毛羊品種的淨毛率、羊毛長度、羊毛細度和產毛量,並培育出了東北細毛羊、新疆細毛羊、內蒙古細毛羊和中國美利奴羊等幾個新品種,為緩解我國毛紡工業原料短缺局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進入20世紀90年代,紡織工業原料進一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毛紡原料逐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羊肉和羊皮的市場需求迅速擴大。雖然國內也有少數產肉性能較好的品種(如小尾寒羊),但仍與國際水平有一定差距。鑒於上述原因,1995年3月,我國首次從德國引進了25隻世界上最優秀的肉羊品種———波爾山羊(Boer goat),從而邁開了利用引進2種質資源對本地山羊進行大規模雜交改良的步伐。初步的雜交改良效果很快在國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其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因此有人說波爾山羊的引進將會給中國的養羊業帶來第二個春天。
(二)生產效益及影響因素
1.成本構成
(1)直接成本搖直接成本是為了形成產品而投入的資金。如草料費、人工費、醫藥費、水電費、運輸費等。這類成本可變性大,是增收節支、降低成本的主要內容。
(2)間接成本搖這類成本雖然不直接形成產品,但是客觀上仍是總成本的一部分,在核算利潤時不可忽略。這部分成本通常包括房產和設備折舊費、購入羊的折舊費、稅費、土地租用(或承包)費、環保費、辦公及營銷費等。
2.收入來源
養肉羊的主要收入來源因經營方向和生產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一般說來,種羊場的收入主要依靠出售種羊及其相關產品,如種公羊的精液和母羊的胚胎等。技術培訓和技術輸出也可構成一定的收入來源。
非種羊場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出售肉羊,有一定加工能力的也可出售鮮羊肉或肉製品。板皮是皮革生產的上等原料,也是重要的收入來源。羊的內髒是多種醫藥、日用化工和保健品的原料,充分利用可獲得較高的經濟價值。
3.影響因素
養羊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而影響經濟效益的因素是千差萬別的。精明的經營者能夠把不利的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而善於利用有利因素充分發揮生產潛力。
(1)品種搖與其他養殖業一樣,品種的好壞是影響生產效益的重要因素。首先,品種是自身價值的象征,未來的養殖業說到底將是品種的競爭。如今,一隻良種羊的價值是土種羊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對於投資者來說,如果你飼養的是一群生產性能優異的良種羊,那將意味著你比其他養羊者擁有更多的財富。其次,品種決定著產品質量,動物的生產潛力大約70%是受遺傳因素控製的,也就是說是由父母雙親的品質決定的,隻有少部分受環境和條件的影響。在同等飼養條件下,不同品種之間表現出的生產性能和產品質量有很大差異。
一個低劣的品種,無論在怎樣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也不會獲得好的生產效益。
(2)飼養規模搖在養殖業中,規模的概念不僅僅是指養殖數量,還應包括基礎設施、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等。規模對生產效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