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2 / 3)

隻有勇於承擔、勇於付出,才能丟開心靈的保險繩,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成年人。

改掉致命的習慣

每個人或多或少總有一些習慣,有些習慣是行為上的,有些習慣是思維方式上的。有許多時候人們實際上不是依靠大腦去麵對現實,而是依靠習慣去解決問題。剛出生的小孩是最缺乏習慣的人,因為每一個行為、每一種事物、每個想法對他來說都是第一次,所以嬰兒的學習能力大大超過成年人。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越來越缺乏活力,這並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習慣使人逐漸破壞了自己察覺變化的能力。一個小孩子會對一隻飛翔的小鳥而瞪大眼睛,而大多數成年人隻會對此匆匆一瞥然後走開。說了這許多,隻是想證明習慣對於成為一個成功者是致“命”的。這個“命”不是生命而是命運。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從事危險工作的人,如情報人員,根本不能讓自己養成某種習慣,因為這種習慣將使他陷入極度危險之中。許多大公司大都會向外聘請“效率專家”來考察自己公司的運營情況,因為以一個未置身其中、處處感到新鮮的眼光,可以發現一些自己早已習以為常的錯誤。

對於一個成功者或想成為成功者的人來說,致命的習慣指的是那些讓人養成惰性或不能敏銳觀察事物的慣性思維。希爾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說多數的有關事業指導的書籍,都是在討論如何去達到自我滿足,然而,這些書中,往往隻教人怎樣“獲得”,而不教人如何去“給予”。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已經成功的人士,都強調對別人貢獻的重要性。這其實和盲人點燈的道理一樣,一個盲人走夜路時提了一盞燈,別人都譏笑他多此一舉,而盲人卻平靜的回答,我點燈照亮了別人,使別人不致摔倒。同時又使別人看得見我,不致於把我撞倒。這是盲人點燈的理由,也是“獲得”與“給予”的關係。而由於習慣人們隻看見盲人點燈的可笑,卻看不見“獲得”與“給予”的相互性。

丟開致命的習慣,讓自己的眼界更廣闊一些,讓自己的感覺更敏銳一些。

必須對自己負責

我們能不能學習對自己更負責一點呢?拿破侖·希爾認為答案是“可以!”第一步是要明白這是一件很長時間的事。如你要學習一門外語,你必須花相當長時間學習,才能運用自如。對你個人的事業負責,就和學習語言一樣嚴格,而且學習和學習的願望是你要同時掌握的。

有效掌握你自己,固然非常重要,但了解這一點已經不容易了。希爾的學生之一湯姆在一戰之前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失去了兩條腿。他躺在醫院時,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意識,但是在迷迷糊糊中,他聽到兩名護士在對話。其中一個說:“這孩子也許堅持不住了。”一向堅強的湯姆聽到這話,決意堅持下去。結果令人們大感意外,湯姆不但活了過來,而且以驚人的速度複元,而且再度擔任戰鬥機駕駛員時,表現非常出色,有一次甚至從德國戰俘營中逃脫——隻用他的兩條義肢。

意誌力使湯姆從死亡線上掙紮了過來。此外還有許多例子顯示了個人選擇與決心的重要性。在抗癌成功者中,多數都具備這樣一些心理特點:拒絕放棄希望、拒絕扮演病人角色、隨時準備接受新觀念等等。他們對自己永遠具有強烈的信心。希爾說:“這些人拒絕壞消息,他們拒絕相信自己的疾病,他們拒絕讓自己更理解自己真實的情況。”

我們是成功者,還表現在即便是不知不覺狀況中的個人決定,也往往比我們通常所知的,更能決定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而那些有意識傾注了堅定決心的決定,就更能讓我們決定發展的方向。

這不是理想,也不是不切實際,許多人正是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例如,身為電腦程式設計師的瓊,寧可放棄自己的高薪職業,攻讀醫學,她說:“我迫切想做有長遠價值的事。我決定改變整個人生方向,是經過無數痛心與悲傷才決定的,不過我現在的確很快樂。”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在某種生活形態中呆得太久,所以改變對他們來說是種不能承受的衝擊。舉一個完全真實的例子,雖然看上去整件事顯得那麼不可信。一位高年級的大學生由於某種原因提出暫緩考試的要求,而這一要求沒有被批準,這意味著這位學生的生活將發生某種被迫的改變,於是他自殺了。令人驚異的是在他自殺前一個月中,他很平靜地寫了四封遺書,這令我們迷惑不解,一個如此堅定的自殺者為什麼不把這種堅定放在麵對改變上呢?答案隻有一個,他認為結束生命與改變生命他隻能選擇前者。改變對他來說是件可怕的事,但是如果他認識到他是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那麼他還會如此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