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打動人心,用心理學征服別人(1 / 3)

巴納姆效應:提高防騙能力

28 歲的薇薇與父母一起去旅遊。在一處旅遊景點裏,他們遇到了一 位“大師”,據說給人算命算得很準,還能給人指點迷津,所以在當地很 有名氣。薇薇一家三口也想去讓這位“大師”給自己算一算命。於是,三 個人排了五個小時的隊,終於等到了。

“大師”指出,薇薇在少年時有過一次挫折,青年時期感情上也遇到 過一次挫折。薇薇和父母在旁邊使勁點頭,不住地說“對、對”。“大師” 微微一笑,繼續說道,在工作上,你應該算是年輕有為。

薇薇的父母樂開了花:“大師,您說的可一點兒也不錯,我們這孩子 特別有出息,這次帶著我們老兩口出來都是孩子花的錢。”薇薇聽著也覺 得“大師”算得挺準,就準備問問自己的婚事。她剛想開口,卻隻聽得“大 師”說道:“這位施主哪裏都好,隻是,我看她的麵相……”“大師”一頓, 薇薇一家頓時緊張了起來。

“大師”繼續說道:“這位施主對人好,心地善,隻是好心總是難有 回報。”這話一下子說到薇薇的心坎上了。自己從小到大,交了不少朋友, 常常是對別人一片真心,對方卻絲毫沒有回報予自己。

“大師”接著說道:“這位姑娘的姻緣可不算太好,恐遇人不淑,小 心付出真心卻無果啊。”這一席話讓薇薇心頭一震,急忙問道:“大師, 那我應該怎麼辦呀?”

“大師”撚著胡子說:“天意!天意!你注定有兩次婚姻!” “大師,不瞞您說,我剛辦完離婚手續,這次是出來散心的。”薇薇說。 “下一段姻緣雖有爭吵,卻必能長久,施主不必傷感……那個人曾與

你多次邂逅,請你莫要錯失良機……你一過而立之年,事業便會很興旺…… 雖然中年會有小挫折,但能遇到貴人……你晚景會非常幸福。”

最後,薇薇一家三口給這位“大師”捐了 2000 元香火錢,然後心滿 意足地離開了。

不久之後,他們看到有電視新聞曝光了這位“大師”的真麵目——一 個中學畢業生,沒有別的技能謀生,隻好想出這一招來騙人。薇薇在大呼 上當之餘,卻又很疑惑:為什麼他說的句句都對,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些心理學家一眼便看穿了“大師”的騙術。其實,這種騙術並不複 雜,隻是使用了一條心理學上的定理——“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 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換言之,就是人們很容易受 到他人的暗示,對他人提到的一些普遍的經曆或其他相關內容,讓 自己對號入座。

明白了這條原則,再來看看那些所謂的“算命先生”、“大師”們的 伎倆,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簡直就是小兒科。

我們仍以上述案例來說明之。所謂“少年時有過一次挫折,青年時期 感情上也遇到過一次挫折”,大凡正常之人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受挫;“心 地善,隻是好心總是難有回報”這也是人們在社交中常有的心態,因為人 們都會注意自己的付出,而忽視別人的付出;“工作上,你應該算是年輕 有為”和“注定有兩次婚姻”這兩方麵都有兩說,一是已經實現的,一是 還未實現的,所以,無論如何這種說法都沒有漏洞;至於今後的事,那就 更無從考證了,任他怎麼說都是有理的。

所以,這種“準確”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隻是聽者受到了說話者的

暗示,從而去找尋自己的經曆去適應說話者下的結論而己。 如果細心觀察,“巴納姆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春晚舞台上的經典小品《賣拐》,同係列的小品的第三部《功夫》 中,屢次被忽悠的“範廚師”終於通過研究“兵法”等方式,提升了自己 的防忽悠技能,在與大忽悠的較量中扳回了一局。

雖然小品的表現方式有點誇張,卻不難看出“巴納姆效應”的作用。 在今後的社交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時刻注意,以免被“算命先生”們所騙。 同時,我們也可以運用巴納姆效應提升我們的情商力,使其在我們與他人 交往時發揮積極的作用。具體怎麼做呢?

一、用暗示的方法影響別人。 幾乎每個人都非常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當你用積極的語言形容

一個人時,對方通過對號入座後,便會覺得信心百倍;相反,當你用消極 的語言形容一個人時,很可能會引起他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想法。

因此,對待朋友、家人和所有你希望有所進步的人,請盡量使用積極 的語言,以使他們聯想到積極的品質,並將其發揚光大。例如,你很細心, 你的思維能力很強,你的氣場越來越強大了……在你對他人不斷重複這些 話時,你就會慢慢發現他們的變化。並且這種方式比說教有效上百倍。

二、在說話時盡量避免傳遞負麵消息,以免他人“對號入座” 產生誤會。

有些人喜歡隨口評價某一類人,如“他們家那邊的人都是那種性格, 魯莽!”“那個部門的人都特別自私,很討厭!”“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 我們說話時無心,但聽者往往“有意”,如果他自己剛好也有某種特質, 便很容易疑心你是在指桑罵槐,即使你絕無此意,也將百口莫辯。

為了避免這種誤會的發生,建議你最好少去傳遞負麵信息,即使非要 說,最好也能精確語言,以免殃及他人,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總之,“巴納姆效應”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心理暗示效應,它在指導我

們正確認識自我的同時,也為我們拉響了警笛:不管是受別人影響,還是 影響別人,都要三思再三思。如此,你便離高情商人士又近了一步。

醞釀效應:拿捏好解決問題的時機

時間最強大,它可以改變一切,例如傷痛的記憶、生命的長度、年代 的更迭、歲月的流轉。所以,有時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如果一時找不到解 決問題的方法,就會有意識地選擇擱置一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放一放”, 再去應對。這種做法看起來是逃避,其實也不盡然,它暗含了人類心理發

展的正常軌跡。 由於思維習慣、知識水平、生活閱曆等的限製,人們在遇到困難時,

並不是都能在第一時間就能找到解決方法的。很多時候,人們需要冥思苦 想、反複斟酌、不斷推敲,才能有所發現;有的時候,即使如此這般做了, 也依然一無所獲。相反,如果這個時候你被別的事情打斷,將這個困惑自 己的事情擱置在一邊,往後的某個時間,你可能就突然靈感迸發,抑或受 什麼事情的啟發而茅塞頓開,從而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在心理學上,它被稱為“醞釀效應”。

醞釀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長期致力於某一問題的解決而又百 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如果其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暫時停下來,去做別 的事情,幾小時、幾天或幾周之後,這個人很可能會忽然想到解決 的辦法。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這種效應產生的原因是,原初的定勢不合適, 致使問題得不到解決,後來通過暫時放下這個問題,忘記了個體前麵不正 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不合適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緊張的情緒得到消除, 個體便能夠產生創造性的思維狀態,並運用新的定勢去解決問題。

醞釀效應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在工作中遇到瓶頸,很多人 喜歡盯著電腦,一根接一根地抽煙,希望把解決方法想出來。可惜,即便 是抽得整個房間雲纏霧繞,也未必能想出解決的方案。低效加上煩躁,很 可能讓我們情緒惡化。此時,如果我們能夠自我調節,先把問題放到一邊, 去和朋友散散步、喝喝茶,或許答案就會“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 功夫”。

又如,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分歧、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當這些阻 礙交往的問題出現時,很多人際專家都會建議我們在第一時間去尋找解決 的辦法,不讓問題對雙方的消極影響持續過長的時間,否則可能導致更大 問題的出現。

但是,有時候人們對突發問題表現得並不是很理智,另外,如果你或 對方是出於自尊或其他原因而堅持己見,那麼第一時間解決問題未必能取 得最優的結果。相反,適當地“放一放”,讓彼此都冷靜一下,等情緒平 穩下來後,能客觀、理智地看待問題時再去解決,這時,我們可能就會對 之前的做法作重新的審視,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很多人總是怕矛盾不在第一時間解決,一放就容易變成死結,再想解 開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於是,便心急火燎地去找對方解釋、辯解、討論, 甚至在對方盛怒時還指出對方的不足,結果總是事與願違,越來越糟。因 為矛盾產生的時候,人們的心理狀態是不穩定的,情緒是波動的,思想是 不理智的,而解決問題需要的是積極的心理狀態,平穩的情緒,理智的思 想。所以,第一時間解決問題並不一定都可取,也要就事論事。

情商越高的人越懂得,在合適的時間段去處理合適的事,往往更容易 事半功倍。否則,結果很可能是一無所獲甚至兩敗俱傷。歸根到底,醞釀 效應就是要幫助世人懂得拿捏解決問題的時機和進度。

懂得醞釀效應的高情商人士,在解決人際衝突時,往往會這樣做: 一、保持理智冷靜的態度。 當人際矛盾出現的時候,高情商的人往往會理智、冷靜地分析有沒有

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估計一下成功解決的把握有多大。如果有把握解決好, 他們就會及時解決;如果沒有把握,或沒有更好的方法,他們就不會急於 要結果,而會選擇暫時放一放。

二、及時“刹車”,有意識地擱置分歧。

當矛盾激化時,高情商的人認為,及時“刹車”是暫時緩解矛盾、 不讓矛盾繼續擴大的好方法。這個時候,有意識地擱置分歧很可能是較 好的選擇。

三、擱置分歧的時間不要過長。

分歧隻能是暫時擱置,而不能長久擱置。

一個緩衝,另一方麵是讓思路得以轉彎,重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如 果長久擱置,很可能就會因為工作和生活的繁忙,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分歧 淡忘了。這樣不但沒能解決問題,還會因為長時間的擱置而使分歧變成死 結。所以,擱置時間的長短一定要把握與拿捏好。

四、“靈感”出現的時間是不可控的,但可以用積極的思維來 催化它。

“靈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沒有規律可循,所以是不可控的。但是, 積極的思維可以改變人們的思維結構,讓思維更加活躍,也更有助於找到 靈感的火花。總之,積極思維要比被動等待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這種積 極的思維很多時候都是在潛意識中的,雖然不一定會有明顯的結果,但隻 要發揮好積極思維,就一定能有收獲。

說到底,醞釀效應的結果實際上是一種頓悟,使人們打破原來不恰當 的思路,從一個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在生活中,當 我們有意識地去練習拿捏解決問題的進度,我們處理工作和人際關係的效 率都必將變得事半功倍。

多看效應:見麵時間長不如常見麵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紮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 參加實驗的人出示了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 次,有的出現了十幾次,有的則隻出現了一兩次。之後,他請看照片的人 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

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 片。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隻看過幾次的新鮮 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這種對熟悉的東西產生喜歡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多看效應”。 有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之間的相互吸引和見麵的次數有很大的

關係,可以說,在一定範圍內是成正比的。見麵次數多的人會比那 些很長時間才見一麵的朋友顯得熟絡與親密得多。

高情商人士們都深諳此道,所以他們會努力製造雙方接觸的機會,從 而提高彼此間的熟悉度,讓互相之間產生更強大的吸引力。還有那些娛樂 明星、影視大腕,更是將“多看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贏得更多人氣,

這些人總會想盡辦法增加曝光率。甚至可以說,曝光率對那些尚未大紅大 紫的明星來說,是成為紅人的關鍵途徑之一。為什麼?因為高的曝光率會 產生多看效應,讓更多的人來關注他們,進而喜歡他們。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身處一群陌生人中間時,那個經常出現 在你眼前的人,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慢慢地,你的視線會不自覺地被 這個人所吸引,從而覺得這個人比別人更具有吸引力。

無數事實證明,若想增強你的人際吸引力,就一定要留心提高自己在 別人麵前的熟悉度,這樣往往能增加別人喜歡你的程度。因此,一個自我 封閉的人,或一個麵對他人就逃避和退縮的人,由於不易讓別人親近而令 人感到莫名其妙,從而也就不討人喜歡了。

人們往往對熟悉的東西有偏向、喜愛的心理定勢,於是更容易對熟悉 的人產生好感。所以,想要將陌生人變成你的朋友,就要學會“多看效應”, 讓對方“多看到”你,熟悉你,進而喜歡你。

與此相悖的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大多數人認為談話時間長,就能盡快 與他人熟絡起來。實際上,效果並不理想。與其想盡辦法拉長和對方的交 談時間,還不如增加你們二人之間見麵的頻率,這就是所謂的“見麵長不 如常見麵”。這也是為什麼那些三天兩頭有事沒事就往客戶那裏跑的業務 員更容易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如果你還在為很多你在意的人對你的印象和好感不夠而發愁的話,不 妨嚐試運用一下“多看效應”。下麵幾個高情商人士經常用到的技巧,一 定能幫助你增加備受歡迎的幾率。

一、多出現在一些自己能參加的重要場合。

隻要有這方麵的機會,就要力爭多參加。在這些場合你不能隻是幹坐 著,或者聽別人發表意見。你要在合適的時候微笑著寒暄,與別人多交流。 而在適合自己發揮才能的時候,你更要抓住機會表現,讓更多的人對你存 有印象。

二、多了解你要交往的對象,借助這些信息製造巧遇的機會。

例如,你想接近你的一位上司,當你摸準了他每次去健身中心的時間 後,你也就要在同一時間去。在多次的巧遇後,你就能讓他加深對你的熟 悉程度,然後利於你們進一步的溝通交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