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利指出:愚笨的人,總長久地坐在那裏為他們昨日的損失而悲傷;而聰明的人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積極地找辦法來彌補昨日的創傷。
英國有句古老的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這句話很普通,也可能算是陳舊的老生常談。可是像這樣的老生常談,卻包含著多少年來所積聚的智慧,這是人類經驗的結晶,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如果一個人能讀盡各個時代的偉大學者所寫的有關憂慮的書籍,也不會看到比“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基本也更有用的老生常談了。在人生中應用這句格言,我們將在尋找人生的幸福中就會一路前行,直奔成功。
在讀曆史和傳記並觀察一般人如何渡過艱苦的處境時,我們常常發現一些能夠把他們的憂慮和不幸忘掉並繼續過快樂生活的人。甚至連辛辛那提監獄裏的囚犯們看起來都和外麵的人一樣快樂。
為什麼要浪費眼淚呢?當然,犯了過錯和疏忽都是我們的不對,可是又怎麼樣呢,誰沒有犯過錯?就連天才的拿破侖,在他的所有重要的戰役中也輸過三分之一。也許我們的平均記錄並不會超過拿破侖。
在考慮我們自己的錯誤(或別人的錯誤)時,應當把錯誤視為我們幹過的或沒有幹過的事情,而不應當以為錯誤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考慮問題才有益處,才符合現實。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犯的最大錯誤,是把自己的行為同“自我”混淆起來,並且得出結論說,因為我們幹過某種事,就使我們成為某種人。如果我們能看出,錯誤僅僅與我們的行為有關,而與“自我”無關,我們的思想就澄清了。為了現實起見,我們在描述錯誤的時候應該使用說明動作的動詞,而不是使用說明存在狀態的名詞。
比如,說“我失敗了”(動詞形式),隻不過是承認一個過失,有助於將來的成功。但是,說“我是個失敗者”(名詞形式),並沒有描述你所做過的事,隻是表明你認為錯誤造就了你。這樣做與學問無關,卻把錯誤“固定”下來,使它成為永久性的。這個理論在臨床心理實驗中反複得到了證明。
我們似乎會承認,所有的孩子在學走路時都會跌倒。我們說他“跌倒”或者“絆倒”了,而不會說他是個“跌倒的人”或者“絆倒後再也爬不起來的人”。
在紐約市中心一家辦公大樓裏開運貨電梯的是個殘疾人,因為某種原因,他的左手齊腕砍斷了。有位朋友問他少了那隻手會不會覺得難過,他說:“噢,不會,我根本就不會想它。隻有在要穿針的時候,才會想起這件事情來。”
如果有必要,我們都能接受任何一種不幸和痛苦的情況,先使自己適應,然後整個忘了它,卸掉我們心靈上的這些包袱。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間15世紀老教堂的廢墟上刻著:“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是別樣。”
在漫長的歲月中,你一定會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況,它們既是這樣,就不可能是別樣,但也可以有所選擇。可以把它們當作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
魏特利曾給過我們這樣的忠告:“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他說,“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魏特利指出:所有人在人生中遲早都要學到的一個深刻道理,就是:我們必須接受和適應那些不可避免的事。這不是很容易學會的一課。就連那些曾經在位的皇帝們,也要常常提醒他們自己這樣做。已故的喬治五世,在他白金漢宮的房裏牆上掛著下麵的這句話:“教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為過去的事後悔。”同樣的這個想法,大哲學家叔本華是這樣說的:“能夠順從,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很顯然,環境本身並不能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才能決定我們的感覺。
無論一件事情的後果有多麼可怕,勇敢的人都能忍受得住並最終戰勝災難和悲劇。有人也許會以為自己辦不到,但我們潛伏在我們軀體內的力量卻堅強得驚人,隻要肯加以利用,它就能幫助我們克服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