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的概念
大家知道,光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物理現象,普遍地存在於宇宙的空間。如果一個人的眼睛是健康的,那麼,由於他的視網膜接受了光線的刺激,就產生了對光的初步認識。相反,若一個人生來就是瞎子,他也就體會不到光的概念了。
世間一切物體,通過發光體的照射,進入人眼,在視網膜上聚焦成為一個物像,再經過視路傳導係統到達大腦皮質分析中樞,人就能夠知道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人類的視覺分析能力遠遠高於所有的動物,這種高超的功能是通過後天在接觸不同的事物和學習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光在空間是直線傳播的,所以才稱為光線。遇到暗色的物體,光就會被吸收;遇到鏡子,光就會折射;而碰到完全透明的物體,如平板玻璃,光則幾乎全部通過,若是半透明的物體,則一部分光被吸收,另一部分通過。如果光線在行進中遇到聚光體就會形成焦點,這就是集合光線,否則它就會平行地伸向無窮遠的方向,這就是平行光線。人眼睛所接受5米以外射來的光線,被稱為平行光線;接受5米以內的光線,則叫做散開光線,而且距離眼睛越近的光線就越是分散。
人類要認識外界事物,首先需要在視網膜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影像,這一過程是通過人眼睛中高度透明的屈光係統,如角膜、房水、晶體、玻璃體進行的,同時必須有正常的視網膜以及視神經傳導的暢通無阻,再經過大腦視覺中樞正確的判斷分析,才能完成。
人們通常把眼睛比作照相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實際上人的眼睛具有更高超的調節功能。假如你有一架雙鏡頭的照相機,就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啟示,因為照相機是仿照眼睛製作的,是不斷發展著的光學儀―鏡頭部分對以比做眼的前半部'用以調節眼前5米以內的景物。放置底片的後部,起到接受聚光的作用,它的功能如同視網膜。
照相機與眼睛的差別是它隻能一次感光,當拍攝遠景物時,鏡頭的指針是無限遠的,反之當拍攝近距離的景物時,就需要把鏡頭拉長。若物體在1~5米之間,鏡頭也隨之伸長,照相時這種調焦距作用,對以比作眼睛的調節功能。
一個人要想看到清楚的東西,就是說要在視網膜上得到清晰的影像,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控製進入眼睛內光的亮度,光太亮會耀眼,光太暗影像又不清晰。照相機過調整光圈的大小來控製光的亮度,眼睛則是逋過瞳孔的舒銀和收縮來調節光的亮度。(2)要使物像準確地投影在視網膜上,就需要有很好的聚焦泎用,如同照相時必須對好焦點,否則照出的照片就是模糊的。人的眼睛要得到良好的聚焦,眼球的各部分組織(如角膜、房水、晶體、玻璃體)必須高度透明,並互相配合,才能使物像準確地聚集在視兩膜上,(3)眼底必須是健康的,如果視網膜和脈絡膜有毛病,就如同照相底片壞了一樣,當然也就不會拍攝出清晰的照片了。
2.眼的結構
眼的結構可分為眼球及眼睛的附屬器官兩大部分。眼球是視覺的重要器官,而眼睛的附屬器官則是為了保護眼球“裝置”。
眼球呈圓球形,位於眼眶內,直徑約毫米;由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構成。
眼球壁分三層:最外麵一層稱纖維膜,位於眼球前1/6部位的叫做角膜,人們俗稱“黑眼珠”。其實角膜並不是黑色的,而是高度透明的,我們所看到的黑色,實際上是透過角膜後,裏麵的虹膜所襯托的顏色。黃種人,虹膜的顏色為深棕色,看上去像是黑的;白種人虹膜的顏色較淡,所以眼珠呈藍灰色。角膜沒有血管組織,但含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從前方看,角膜呈圓形或橢圓形,橫徑為12毫米,垂直徑為11毫米。角膜的麵積約為80平方毫米,在其中央1/3的圓形區域叫光學區,是屈光作用最完善的部位;向四周逐漸變為扁平形。角膜以中心部位最薄,周圍比較厚,約為1.0毫米。角膜表麵呈高度光潔的球麵形,球麵徑向的彎曲度稱為屈光率,正常情況為1.37,如果其表麵各條徑線的彎曲度不一致,就會引起眼睛的一係列屈光改變,最常見的是造成散光。
通常所看到的“白眼球”稱鞏膜,為致密不逢明的結締組織。其後極部有一小孔,是視神經纖維經過的通道。
眼球塵的中層稱作葡萄膜,它含有大量的色素及血管。根據解剖微置,葡萄膜可分為三部分。位於最前麵的叫做贓膜;在虹膜中央有一圓孔,叫做瞳孔,其直徑正常約為公5.5毫米,若超過5.5毫米為擴大,小於2毫米則為縮小,一般說來,小兒瞳孔較小,青壯年瞳孔偏大,到老年後瞳孔又縮小。
與虹膜緊密連接的第二部分稱睫狀體,其基質主要由睫狀肌和豐富的血管組成。它環繞在晶體赤道部的周菌,由晶體懸韌帶將睫狀體和晶體連接在一起。睫狀體的主要功能是產生房水和調節晶體厚簿,即調節生理屈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