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情的人淡泊名利。
在古代,鹽是珍貴物品。寺廟裏過著清苦生活的和尚每天粗茶淡飯,小和尚們隻有隨師父出去做客時才能吃到一些好東西。
一次,一位財主邀請寺裏的僧人前去做客,師父帶著小和尚到了財主家。小和尚第一次看到鹽,他問財主:“這是什麼東西?為什麼要把它加進飯菜裏?”
“這是鹽,把它加進飯菜裏,飯菜就會變得美味。”財主說。他吩咐下人多給小和尚加飯,和師父聊了起來,他說:“近日常覺心神恍惚,看了醫生,醫生說我身體很好。”
“我想這是富貴太盛所致。”師父說。
“富貴太盛如何致病?”財主問。
“人生富貴正如飯菜裏的鹽,作為作料,會使飯菜更有滋味;但如果隻吃鹽,就會苦澀難忍。你雖然家財萬貫,卻沒有合意的妻子、暢談的朋友,怎麼能不心悶呢?如果能放下對金錢的執念,留意家眷的心情,與三兩老友時常相聚,又怎麼會心神恍惚?”財主看到吃飯吃得很香的小和尚,深以為然。
人情如飯,富貴如鹽,人與人之間的維係靠的就是一份感情。以利益維係的人,因為利益聚在一塊兒,利益消失後形同陌路,利益衝突時反目成仇。名與利都是外物,不能與真情相比。沒有真情,隻有名利的人生,就如一頓隻吃鹽的宴席,隻有鹹和苦。就像故事中備感孤獨的財主,他認為自己有能力享受人生,卻不知該如何享受。
有時候,人們會覺得空虛,明明自己有很好的生活、很高的地位,卻覺得心靈空蕩蕩地懸在半空,沒有著落。如果做出成績卻沒有親近的人祝賀,遭遇挫折卻沒有友善的朋友協助,人生就隻有孤獨和跋涉。而有了喜悅能夠和人分享,有了痛苦有人願意分擔,就像海上的船能看得到港灣,這樣的人生才能讓人心安。
心安者不獨。在漢語中,“獨”字代表單一和孤立,人生漫漫,我們需要他人,這種“需要”並無功利性質,否則一切照顧都可以用金錢買到,何來感情?我們需要的是他人對自己真心的對待,特別是在生病時、傷心時、彷徨時,他人的關懷就尤為重要。金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買不來真情真意,所以重情的人淡泊名利。
村裏有位年近七十的老大爺,平日酷愛養花。有一次,老大爺的兒子給老大爺尋找到好品種的菊花種子。第二年秋天,老大爺的花園裏開滿了美麗的菊花,香味一直飄到村頭。老大爺經常在花間漫步,有時喝上一杯酒,很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
村裏的人看了心生羨慕,都來向老大爺討要菊花,想要移植到自己家中。老大爺很慷慨,隻要有人來要,必然挖出開得最好的送給那人。沒過多久,一花園的菊花就送得幹幹淨淨,老人的院子裏隻剩下一堆土,但他仍然每天散步喝酒,飄飄若仙,村裏人看了都稱讚他。
老大爺的兒子回來看老大爺,隻見花園裏沒有一朵花,便奇怪地問:“怎麼,我送你的菊花種子不能開花?”老大爺說:“怎麼不能開花,你難道沒看到村子裏每家每戶都有你送的菊花。”兒子仔細一看,果然,每家每戶都飄著清雅的菊花香氣。
淡泊名利的人能夠接近禪境,在他們心中,感情就如花香,不必拘於自己的園子,將它放在更多的地方,就會讓更多人享受到一份怡然。故事中的老人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他明白好花要由眾人一同欣賞,一個園子的花香隻是剪影,一個村子的花香才是風景。
禪心之上處處皆有風景,因為把名利看淡,注重的便是人生的那一份快慰。很多事可以自己做,但如果和他人一起做,進度就格外的快,感覺也格外的好。享受彼此扶持的那份情誼,也享受了兩心相安的依靠感,這樣的人生才會格外踏實溫暖,讓人留戀。
重情的人不會被他人孤立。你看重什麼,自然會著意維係,不會冷眼看著他人遭受厄運,也不會損人利己、隻顧自己的名利。不必說富貴如浮雲,這樣說的人未必做得到;也不必感歎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如人飲水,你的水溫應該由自己加以調節。將那些身外之物看淡,體會和把握人世間的真情,如此心境才能安穩,生活才有真正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