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形象思維
一、形象思維的定義
"形象思維是在對形象信息傳遞的客觀形象體係進行感受、儲存的基礎上,結合主觀的認識和情感進行識別(包括審美判斷和科學判斷等),並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學語言、繪畫線條色彩、音響節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創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藝術形象和科學形象)的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
"形象"這個概念是19世紀以俄國的別林斯基為代表的文藝理論家在研究文藝創作問題時提出的。形象思維是思考以某種合適的"形"為媒介,這些"形"可以是語言、圖像聲音、味道等,來表達或說明心中的意念以及事物的義理。如:建築設計師要設計一座建築物,腦海中先有構造,而後才描畫於圖紙上,他腦海中的構造是"象",在圖紙上即成"形"。雕琢玉石器物的匠師,得到一塊玉石材料,要雕琢成某物,他首先要根據材料的具體情況來構思欲雕琢之物,在他來說這屬於"象"。他動手雕琢,漸次以成,創造出來的作品則是"形"。詩人、作家用文字展現人性及情感;歌唱家用歌聲直抒胸襟;音樂家用音樂述說人生;畫家、攝影師用圖像展示他們眼中的世界;調香師調製出人的心情,廚師烹飪出生活樂趣......這些都是用適合的"形"來體現"象"。愛因斯坦這樣描述他的思維過程:"我思考問題時,不是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用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以後,我要花很大力氣把它們轉換成語言。"這生動地說明了形象思維過程始終離不開感性形象。
在形象思維過程中,我們還以感情活動作為推動力量,當我們用形象思維進行思考的時候,我們腦海中相繼浮現出了栩栩如生的形象。這些形象有真的、善的、美的,也有假的、惡的、醜的。我們處在這些形象的包圍之中,我們對這些形象不可能漠不關心,也不可能無動於衷,必然鮮明地表現出讚成或是反對,愛或是憎,這樣一來,形象和感情緊緊結合在一起,密不可分。"
二、形象思維的途徑
形象思維是我們進行認知的基本思維方式,它以感情為推動力量,通過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與思維之間的交換,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用眼睛來看,得到一個視覺形象;我們用耳朵來'看',得到一個聽覺形象;我們用鼻子來'看',得到一個味覺形象;我們用肢體觸摸來'看',得到一個觸覺形象;我們用舌頭來'看',得到一個味覺形象等等。"這便構成了進行形象思維的多樣的途徑。
(一)視覺形象思維
當我們看到莊嚴的國徽,我們會想到法律的肅穆;當我們站在圓明園的廢墟上,我們會看到曾經三晝夜的火光衝天,看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掠奪;當我們看到"法國"、"巴黎"的字眼,腦子裏就會浮現出那個浪漫之都的美麗景色,浮現出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聖母院等等,這些都令我們心馳神往。
(二)聽覺形象思維
當我們聽到蟬鳴、蛙叫,我們就"看到"了炎熱的夏天、綠油油的河塘;聽見"收廢紙、收酒瓶"的吆喝聲,就"看到"了走街串戶的小販形象;聽見一首動情的老歌,我們就"看到"了那些深留在腦海裏,像電影一樣的場景,《信天遊》讓我們"看到"黃土高原,《茉莉花》讓我們好像見到了秀麗的江南水鄉。在斯皮爾博格導演的影片《大白鯊》中,低沉、跳躍的音樂不斷提示我們"吃人的鯊魚就在附近"。音樂製作人在鯊魚一出現就引入了音樂主題,特殊的聲響讓觀眾保持害怕的狀態,用音樂元素來傳播恐懼的形象。
梅紐因曾與加拿大作曲家莫雷·沙弗爾有過一段關於"聲音"的對話。筆者從這段對白中受益匪淺。在引用這段文字之前,我有必要對莫雷·沙弗爾先生作一個簡單介紹。
莫雷·沙弗爾(Murray Schafer)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經提出一個概念"聲景"(sound scapes),指的是訴諸人類聽覺的"聲音風景"(不同於訴諸人類視覺的自然景觀)。他的著作《世界的調音》在人類的進步或進步的人性化方麵是一座裏程碑。
在他的"聲景"研究裏,列舉了種種聲音在不同場景的含義,比如暴風雨或深夜的聲音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都被認為是具有威脅性的不祥之兆,然而在新西蘭,這些聲音卻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甚至是愜意的。用"聲景"的概念在自己身上進行探索,我想大多數人有過這種感受,一首老歌的旋律往往會把我們帶回到那個時代,甚至是那個時代的某些固定的場景。用這個邏輯,可以解釋為什麼歌後鄧麗君去世這麼多年了,她的歌碟依然暢銷,歌迷仍然不減!因為,她的歌聲已經形成了永不磨滅的"聲景",把人們牢牢地吸引到那個時代的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