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你的職業僅僅視為教書
愛因斯坦曾說過:“對待科學事業有三種人,第一類人是把科學當成娛樂,為滿足自己智力上的優越感和成功欲的人;第二類人是把科學當作手段,為滿足自己的名利欲的人;第三類人是把科學當作生命,試圖用自己的努力解釋和改造世界而無私奉獻的人。”與此類似,有人認為教師的職業境界有四個層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規範、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是出於職業責任的活動;三是把教育看作是出於職業良心的活動;四是把教育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當成自己終生為之追求的事業和人生的最高理想。
確實,就個人的追求和目標而言,不同的教師大致有以下四種不同的表現:
第一種就是打發日子。這種人衣食無憂,當教師就是為了獲得一種打發日子、消磨時光的方式,他們明顯的外在表現是對什麼都無所謂,都不認真。
第二種是為了養活自己。這種人把自己的勞動作為一種商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自身生活的必需品並養家糊口。在工作中,他們帶著明顯的功利色彩,比較注重現實利益,遵循的是市場規則和交易原則。
第三種是通過工作證實自己。人的主體性需要外化才能獲得實證,從而體現個人的價值。工作是人的主體性外化的一種方式,通過工作,通過成功地對學生提供幫助,教師可以獲得“我很行,我活得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體驗。在幫助學生時,教師收獲了尊重和情感,獲得了愉快的體驗。這種證實自己價值的愉悅感促使教師以更強的“蠟燭”精神、“春蠶”精神去促進學生的成長。在這一類教師身上,他們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奉獻精神。
第四種是不僅通過工作證實自己,而且通過工作實現自我發展。在外化證實自己的同時,他們還在追求“內化”——通過不斷變化實現自我發展。在努力為學生提供幫助時,他們也致力於在工作中獲得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體會和感受自我成長的快樂。這種教師對職業生活的體驗不再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辛酸和無奈,而是“我越來越行,我不斷追求提升自己的價值,我不斷發現生活的意義,不斷獲得對生活的新理解,不斷獲得對教育的新認識和新體驗”,“我成長、我快樂”的愉悅和幸福。因為自我在不斷地成長與發展,主體性實踐能力在不斷增強,所以教育教學更加得心應手,“內化”與“外化”良性互動。
無疑,第四種類型應該是教師們共同追求的境界。在這類教師中,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就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在其代表作《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他開宗明義就寫道:
1977年恢複高考時,我在知青農場填報的誌願雖然全是“師範學院中文係”,但我看重的並非“師範”而是“中文”。填“師範”,是因為當時我一廂情願地以為這兩個字會讓我這個小學教師子弟在錄取時享受“加分”的照顧,使我早日離開農村;而“中文”則的的確確是我由衷喜愛的。從小學起便在學校大批判專欄上“發表”過大量“東風萬裏紅旗飄”之類“詩歌”的我,自以為是“文學愛好者”,理應進“中文係”深造。但是,當時我很少會想到,那“動機不純”的“師範”二字將決定我後來的人生走向。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剛剛從“十年浩劫”的噩夢中醒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給從災難中重新站起來的中華民族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那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天安門事件”平反、張誌新冤案的披露、傷痕文學的轟動、朦朧詩的崛起、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科學的春天、中國女排揚威世界、中美建交……中國,拉開了改革的大幕,開始了新的長征。
那的確是“激情燃燒的歲月”,而激情的歲月必然產生激情的一代。作為“文革”後恢複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我們滿懷激情地在“新長征”的號角聲中開始了學習。夢想也罷,理想也罷,讓中國早日屹立於世界強盛民族之林,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渴望。中國足球一次賽贏科威特的勝利,就足以讓我和我的同學高呼著“中國萬歲”在校園徹夜狂歡!不知今天的大學生怎麼看待我們當年的純真、赤誠和“狂熱”。但願他們能夠理解,在那民族複蘇的新時期清晨,足球的勝利已經不僅僅是足球的勝利,它寄托著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渴望騰飛於世界的夢想!
那時的我們,對祖國的未來真是充滿了自信和希望,我們最愛說的話題是“四個現代化”,最愛唱的歌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再過20年,我們來相會,舉杯讚英雄,光榮屬於誰?屬於我,屬於你,屬於我們80年代的新一輩!”正是在這樣一種對祖國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我也憧憬著我未來的職業。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心境下,在大學畢業前夕,我偶然讀到的一本書點燃了我的理想之火。這本書是王蒙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
直到現在,我在外講學時還常常談到,我是懷揣著一本《青春萬歲》走進中學校園踏上講台的。《青春萬歲》描繪的是50年代初期北京某女子中學一個班集體的生活。如果從文學的角度看,王蒙19歲時寫的這部處女作顯然還比較稚嫩,但書中洋溢的青春氣息卻深深地感染了我,特別是鄭波、楊嬙雲們的理想主義激情和英雄主義情懷,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我從書中感受到,在我們共和國的清晨,原來有過那麼絢麗的霞光那麼純淨的空氣!雖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書中的主人公們都顯得很“傻氣”,或者說過於天真爛漫,但他們心裏都充滿了一種希望,充滿了一種喜悅,充滿了一種高歌猛進的豪邁與自豪,在他們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對於年輕共和國的堅貞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