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呼吸道(2 / 2)

3.彈性圓錐(conus elasticus)為圓錐形的彈性纖維膜。起自甲狀軟骨前角的後麵,向下、向後止於環狀軟骨上緣和杓狀軟骨聲帶突。

張於甲狀軟骨與聲帶突之間,稱聲韌帶,聲韌帶和聲帶肌及覆蓋其表麵的喉黏膜構成聲帶。在甲狀軟骨下緣與環狀軟骨弓之間,彈性圓錐的纖維增厚,稱環甲正中韌帶。當急性喉阻塞時,可在此作穿刺,建立臨時氣體通道。

4.甲狀舌骨膜(thyrohyoid membrane)是連於甲狀軟骨上緣與舌骨之間的膜。

(三)喉肌

喉肌屬骨骼肌,按功能可分為兩群。一群作用於環甲關節,使聲帶緊張或鬆弛;另一群作用於環杓關節,使聲門裂開大或縮小。因此喉肌的運動可控製發音的強弱和調節音調的高低。

(四)喉腔

喉腔(laryngeal cavity)上經喉口通喉咽,下通氣管。喉腔的入口稱喉口(aditus laryngis),朝向後上方,由會厭上緣、杓狀會厭襞和杓間切跡圍成。

喉腔側壁上有兩對前後方走向的黏膜皺襞,上方一對稱前庭襞(vestibular fold),活體呈粉紅色,左右前庭襞之間的裂隙,稱前庭裂(rima vestibule)。下方一對稱聲襞(vocal fold),活體顏色較白,比前庭襞更為突向喉腔。左右聲襞及杓狀軟骨聲帶突之間的裂隙,稱聲門裂(fissure of glottis),是喉腔最狹窄的部位。聲門裂又分為兩側聲襞之間的膜間部和在杓狀軟骨之間的軟骨間部。

喉腔分三部分:①從喉口至前庭裂之間的部分,稱喉前庭;②前庭裂和聲門裂之間的部分,稱喉中間腔,其向兩側延伸的梭形隱窩,稱喉室;③聲門裂至環狀軟骨下緣之間的部分,稱聲門下腔,其黏膜下組織疏鬆,炎症時易引起喉水腫。嬰幼兒喉腔較窄小,常因喉水腫引起喉阻塞,產生呼吸困難等症狀。

三、氣管與主支氣管

(一)氣管

氣管(trachea)位於食管前方,上接環狀軟骨,經頸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麵分為左、右主支氣管,分叉處稱氣管杈。在氣管杈內麵有一向上凸的半月狀脊,稱氣管隆脊,是支氣管鏡檢查的定位標誌。

氣管由14~17個“C”字形的氣管軟骨環以及各環之間的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氣管環後壁缺口由平滑肌和纖維組織膜封閉,稱膜壁。氣管根據行程與位置可分為頸部和胸部。氣管切開術常在氣管頸部第3~5氣管軟骨環處進行。

(二)主支氣管

主支氣管(bronchi)是氣管分出的一級支氣管,即左、右主支氣管。

左主支氣管細而長,平均長4~5cm,與氣管中線的延長線形成35°~36°的角,走行較傾斜,經左肺門入左肺。右主支氣管粗而短,平均長2~3cm,與氣管延長線的夾角為22°~25°,走行較陡直,經右肺門入右肺。故氣管內異物多墜入右主支氣管。

(三)氣管與支氣管壁的微細結構

氣管和支氣管管壁均可分為三層,由內向外依次為黏膜、黏膜下層和外膜。

1.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層組成,上皮為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基膜明顯,由纖毛細胞、杯狀細胞、基細胞、刷細胞和小顆粒細胞構成。纖毛細胞(cilcated cell)最多,呈柱狀,遊離麵有纖毛,核卵圓形,位於細胞中部。纖毛向咽部定向快速擺動,將黏液及附於其上的塵粒、細菌等異物推向咽部咳出,淨化吸入的空氣。當吸入有害氣體或支氣管炎症時,纖毛會變形、減少或消失。杯狀細胞很多,散在分布於纖毛細胞之間,結構與腸道上皮的杯狀細胞相似,分泌的黏蛋白與氣管腺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麵共同構成一道黏液屏障。基細胞呈錐體形,細胞基部貼於基膜上,頂部未到達遊離麵,是一種幹細胞,能增殖和分化為其他上皮細胞。刷細胞(brush cell)呈柱狀,遊離麵有微絨毛,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是一種未成熟的纖毛細胞。小顆粒細胞(small granule cell)是一種神經內分泌細胞,細胞呈錐體形,散在分布於上皮基部,胞質內有許多致密核心顆粒,參與調節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活動。

固有層為彈性纖維較多的結締組織,使管壁具有一定彈性。

2.黏膜下層為疏鬆結締組織,與固有層和外膜分界不明顯。黏膜下層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經和較多混合性氣管腺。

3.外膜由透明軟骨環和疏鬆結締組織構成,透明軟骨環呈“C”形,是氣管和支氣管管壁的支架,軟骨環之間以彈性纖維組成的膜狀韌帶連接,使管腔保持通暢並有一定彈性。軟骨環的缺口朝向管後壁,缺口處有彈性纖維組成的韌帶和平滑肌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