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消化腺(2 / 3)

(4)PP細胞數量很少,主要存在於胰島的周邊部。PP細胞分泌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有抑製胃、腸運動和胰液分泌以及膽囊收縮的作用。

三、肝

肝(liver)是人體最大的腺體,肝的血液供應十分豐富,呈紅褐色,質軟而脆,易受外力衝擊而破裂。我國成人肝的重量,男性為1230~1450g,女性為1110~1300g,約占體重的2%~2.5%,胎兒和新生兒的重量及體積相對較大,約占體重的5%和腹腔容積的1/2。肝的功能十分複雜,主要有分泌膽汁、參與代謝、貯存糖原、解毒和吞噬防禦等功能,此外,在胚胎時期還有造血功能。

(一)肝的形態

肝呈楔形,可分為上、下兩麵和前、後、左、右四緣。肝的上麵又稱膈麵,隆凸,貼於膈下,借呈矢狀位的鐮狀韌帶分為大而厚的肝右葉和小而薄的肝左葉。膈麵的後部無腹膜被覆,稱裸區。肝的下麵又稱髒麵,凹凸不平,與腹腔器官鄰接。髒麵有一近似“H”形的溝。左縱溝的前部為肝圓韌帶裂,有肝圓韌帶通過,肝圓韌帶向前連於臍,是胎兒時期臍靜脈閉鎖後的遺跡;左縱溝的後部是靜脈韌帶裂,其內的靜脈韌帶是胎兒時期靜脈導管閉鎖後的遺跡;右縱溝的前部為一淺窩,稱膽囊窩,容納膽囊;右縱溝的後部為腔靜脈溝,有下腔靜脈經過;橫溝又稱肝門(porta hepatis),是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肝左右管以及神經和淋巴管出入之處。這些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肝蒂。肝的髒麵借“H”形溝分為四葉:右縱溝的右側為肝右葉;左縱溝的左側為肝左葉;左、右縱溝之間在橫溝前方的為方葉;橫溝後方的為尾狀葉。

肝前緣(也稱下緣)是肝的膈麵與髒麵的分界線,薄而銳利;肝的後緣厚而鈍圓,在近腔靜脈溝處有2~3條肝靜脈注入下腔靜脈,此處稱為第二肝門;肝的右緣是右葉的右下緣,較鈍圓;肝的左緣為左葉的左緣,較扁薄。

(二)肝的位置和毗鄰

肝大部分位於右季肋區和腹上區,小部分位於左季肋區。肝前麵大部分被胸廓所掩蓋,僅在腹上區的左、右肋弓之間直接與腹前壁接觸。

肝的上界與膈穹隆一致,其右側最高點在右鎖骨中線與第5肋的交點處;左側在左鎖骨中線與第5肋間隙的交點處。肝下界,在右側與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區,肝下緣可低於劍突下約3cm。因此,成人在右肋弓下不能觸及到肝。3歲以下健康幼兒,由於腹腔的容積較小,而肝體積相對較大,肝下緣常低於右肋弓下1~2cm,到7歲以上,在右肋弓下已不能觸及。

肝的髒麵在右葉從前向後分別鄰接結腸右曲、十二指腸、右腎和右腎上腺;左葉下麵與胃前壁相鄰,後上部鄰接食管腹部。

(三)肝分葉和分段

現代研究證明,肝內有四套管道,形成兩個係統。肝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及肝管的各級分、屬支均相伴而行,三套管道在肝內的分布基本一致,並由結締組織囊(Glisson囊)包裹,組成了Glisson係統;另一個是肝靜脈係統。

按照Glisson係統在肝內的分支和分布情況,一般將肝分成左、右半肝、五葉、六段。肝外科就是根據這些分葉、分段來進行定位診斷和進行肝段、肝葉的切除。

肝左半肝左外葉上段下段左內葉右半肝尾狀葉左段尾狀葉尾狀葉右段上段右前葉下段右後葉

(四)肝外膽道係統

肝外膽道係統是指肝門以外的膽道係統,包括膽囊和輸膽管道(肝左、右管、肝總管和膽總管),主要有貯存和輸送膽汁的功能。

1.膽囊(gallbladder)位於肝下麵的膽囊窩內,呈梨形,是貯存和濃縮膽汁的囊狀器官,容積為40~60ml,膽囊上麵借結締組織與肝相連。膽囊分底、體、頸、管四部分,膽囊前端鈍圓稱膽囊底;中間大部分稱膽囊體;膽囊體後端變細移行為膽囊頸;膽囊頸移行於膽囊管,膽囊管比膽囊頸稍細,長3~4cm,直徑約0.3cm。

膽囊內麵襯有黏膜,其中膽囊底和體的黏膜呈蜂窩狀,而膽囊頸和膽囊管的黏膜形成螺旋狀皺襞,稱螺旋襞,可控製膽汁的進出,膽囊結石易嵌頓於此處。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髒麵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稱膽囊三角(Calot三角),是膽囊手術中尋找膽囊動脈的標誌。

膽囊底於肝下緣突出,並與腹前壁相貼。膽囊底的體表投影在右鎖骨中線與右肋弓相交處。當膽囊出現病變時,此處常出現明顯壓痛。

2.肝總管(common hepatic duct)由肝左管和肝右管彙合而成,長約3cm,向右與膽囊管彙合成膽總管。

3.膽總管(common bile duct)起自肝總管與膽囊管的彙合處,向下與胰管彙合,長4~8cm,直徑0.6~0.8cm。膽總管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下降,經十二指腸上部的後方,至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與胰管彙合,共同斜穿十二指腸降部的後內側壁,兩者彙合處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壺腹(Vater壺腹),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肝胰壺腹周圍有增厚的環行平滑肌環繞,稱肝胰壺腹括約肌(Oddi括約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