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臨床應用(1 / 1)

一、心內注射與心包穿刺

心內注射與心包注射時胸壁的層次依次為:皮膚、淺筋膜、深筋膜和胸大肌、肋間外肌、肋間內肌、胸橫肌、胸內筋膜、纖維性心包和漿膜性心包壁層至心包腔(心包穿刺)或右心室前壁至右心室腔(心內注射)。

(一)心內注射術

心內注射術是通過胸壁直接將藥物注入心室腔內的一種複蘇術,以搶救心跳驟停的患者。穿刺部位臨床上常選左側第4肋間、胸骨左緣0.5~1cm處進針,或左側第5肋間隙、胸骨左緣旁開2cm垂直刺入,或在劍突下偏左肋弓下約1cm處(向後上方,朝心底方向進針),針與腹前壁的角度為15°~35°。勿傷及胸膜腔、胸膜和肺,以避免造成氣胸,也避免因刺傷胸廓內血管,造成大出血。

(二)心包穿刺術

心包穿刺術適用於心包腔積液的診斷與治療。穿刺部位臨床上常選左側劍肋角作為胸骨下穿刺點,行心包腔穿刺,穿刺方向與腹前壁角度為30°~45°,針刺向上後內進入心包腔,邊進針邊抽回血,至吸出液體時停止進針。

二、動脈穿刺

動脈穿刺常用於動脈穿刺采血或介入,也可借X線透視定位,通過穿刺將導管插入到不同器官的動脈,並注射造影劑,使器官內動脈顯影。目前主要用於肺、肝、腎、胰等動脈造影及腦血管、冠狀動脈造影。臨床上最常用的為頸總動脈和股動脈。

(一)頸總動脈穿刺

頸總動脈穿刺部位在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點,環狀軟骨水平,其層次依次為:皮膚、淺筋膜和頸闊肌、頸深筋膜、頸動脈鞘至頸總動脈壁,深度約2~3cm。摸到頸總動脈搏動最明顯的部位,穿刺針垂直緩慢進針,當針頭有明顯搏動感時,表明已觸及頸總動脈前壁,再進入穿入動脈壁時有較大的壓力,針頭入動脈腔後有鮮紅色血液湧入針管。此時不要再進針,否則會穿透動脈後壁。穿刺點不能高於環狀軟骨,以免傷及頸動脈竇,引起血壓突然下降。

(二)股動脈穿刺

股動脈穿刺部位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2~3cm,其層次依次為皮膚、淺筋膜、闊筋膜、股鞘至股動脈壁,深度約2cm。摸到股動脈搏動最明顯的部位,穿刺針垂直或與股動脈長軸成45°緩慢進針,當針頭有明顯搏動感時,表明已觸及股動脈前壁,再進入穿入動脈壁時有較大的壓力,針頭入動脈腔後有鮮紅色血液湧入針管。此時不要再進針,否則會穿透動脈後壁。

三、靜脈穿刺

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病情可選擇不同部位的靜脈。淺靜脈穿刺時,嬰幼兒可選擇頭皮靜脈(滑車上靜脈、眶上靜脈、顳淺靜脈)和頸外靜脈;成人可選擇手背靜脈網、肘正中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或足背靜脈網、大隱靜脈等,適用於采血、輸血、補液、注射治療性或診斷性藥物、急重症治療、測定中心靜脈壓、行靜脈內營養療法等。深靜脈穿刺時,可選擇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股靜脈、膕靜脈等,適用於靜脈內營養療法、為增加血壓而補充大量液體、長期靜脈輸液、測定中心靜脈壓、癌症患者化療時注入刺激性較強的抗癌藥物、緊急放置心內起搏導管等。盡管靜脈穿刺的部位不同,但所穿經的層次基本相同。淺靜脈穿刺的層次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和淺靜脈壁;深靜脈穿刺的層次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有的部位還經過肌層)、血管鞘和深靜脈壁。

(一)頭皮靜脈穿刺

頭皮靜脈沒有靜脈瓣,正逆方向都能穿刺,穿刺不影響患兒保暖,又不影響肢體活動,所以嬰幼兒治療時多選用頭皮靜脈穿刺。

(二)頸外靜脈穿刺

頸外靜脈穿刺點在下頜角與鎖骨中點連線上1/3處、頸外靜脈外側緣。穿刺部位過高則近下頜角妨礙操作,過低則易損傷鎖骨下胸膜及肺尖。患者取枕平臥,頭轉向對側90°,後仰45°,使頸外靜脈充分暴露。穿刺針與皮膚成45°進針,穿皮後改成25°,沿頸外靜脈向心方向刺入,矽膠管進針深度20cm左右。

(三)鎖骨下靜脈穿刺

臨床上經鎖骨內側端下方與第1肋之間,行鎖骨下靜脈穿刺,進行長期輸液、心導管插管及中心靜脈壓的測定。穿刺點在右鎖骨中點1~2cm處,針頭與胸部縱軸角度為45°,與胸壁平麵角度為15°進針,進針時針尖先抵達鎖骨,然後退針再抬高針尾,緊貼鎖骨下緣進針,深度約為3.0~4.0cm,直至見或抽見回血。針尖不可過度往後,以免傷及胸膜而導致氣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