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骨與骨之間的連結裝置稱骨連結(articulation)。按骨連結的方式不同,可分為直接連結和間接連結(滑膜關節)兩類。
1.直接連結骨與骨之間借致密結締組織、軟骨或骨直接相連,其相對骨麵間沒有腔隙,運動性能很小或完全不能運動。直接連結可分為纖維連結、軟骨連結和骨性結合。如前臂骨的骨間膜,顱骨之間的縫,椎骨之間的椎間盤、韌帶,恥骨聯合,骶椎之間的骨性結合以及髂、坐、恥骨之間的骨性結合等。
2.間接連結又稱關節(articulation)或滑膜關節(synovial joint),是指骨與骨之間借結締組織囊相連,在相對的骨麵之間有腔隙。滑膜關節具有較大的運動性能,是骨連結的主要形式。
(1)滑膜關節的基本結構人體各部關節的構造雖不盡相同,但每個關節都具有關節麵、關節囊和關節腔。
1)關節麵(articular surface)是構成關節各骨的鄰接麵,關節麵的形態常為一凸一凹,分別構成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麵表麵覆蓋一層關節軟骨。關節軟骨多數由透明軟骨構成,遊離麵光滑,可減小關節運動時的摩擦以及緩衝震蕩和衝擊。
2)關節囊(articular capsule)是由結締組織構成的膜性囊,附著於關節麵周緣的骨麵上,可分內、外兩層。外層稱纖維膜,厚而堅韌,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稱滑膜,薄而柔軟,能產生滑液。滑液具有潤滑關節和營養關節軟骨等作用。
3)關節腔(articular cavity)是關節囊的滑膜和關節軟骨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內含少量滑液,有潤滑關節、減少摩擦的作用。關節腔內為負壓,有助於維持關節的穩固性。
(2)滑膜關節的輔助結構滑膜關節除上述基本結構外,有的關節還具有韌帶、關節唇、關節盤或關節半月板等輔助結構,以增加關節的穩固性和靈活性。
1)韌帶(ligaments)多呈束狀,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有增強關節的穩固性和限製關節的運動幅度等作用。位於關節囊外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囊內的稱囊內韌帶。
2)關節唇(articular labrun)是附著於關節窩周緣的纖維軟骨環,如肩關節和髖關節,它可加深關節窩,增大關節麵,增加關節的穩固性。
3)關節盤(articular disc)和關節半月板(articular meniscus)分別呈盤狀和半月狀,均由纖維軟骨構成,其周緣略厚,附著於關節囊內麵,中央稍薄,使相鄰兩骨關節麵的形態更相適應,增加了關節的穩固性和靈活性,並具有一定彈性和緩衝震蕩作用。膝關節內的關節盤呈半月形,稱關節半月板。
(3)滑膜關節的運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屈和伸是圍繞冠狀軸進行的運動,一般兩骨之間夾角變小為屈,反之為伸。
2)內收和外展是圍繞矢狀軸進行的運動,骨向正中矢狀麵靠攏為內收,反之為外展。
3)旋轉是圍繞垂直軸進行的運動,骨從前麵轉向內側為旋內,反之為旋外。在前臂由橈骨圍繞尺骨的旋前、旋後運動,即手背轉向前方為旋前,反之為旋後。
4)環轉骨的近側端在原位轉動,遠側端做圓周運動,這實際上是矢狀軸和冠狀軸連續變換,屈、內收、伸、外展依次結合的連續動作,如肩關節和髖關節。
二、軀幹骨的連結
軀幹骨借骨連結分別構成脊柱和胸廓。脊柱構成人體的中軸,上承托顱,下接下肢骨;胸廓與上肢骨相連。
(一)脊柱
脊柱(vertebral column)位於軀幹後正中,由24塊椎骨、1塊骶骨和1塊尾骨連結而成,具有支持體重、運動和保護髒器等功能。
1.椎骨間的連結椎骨之間借椎間盤、韌帶和滑膜關節相連。
(1)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是連結相鄰兩個椎體間的纖維軟骨盤,由髓核和纖維環兩部分構成。髓核位於椎間盤的中央,為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狀物;纖維環環繞在髓核周圍,由數層同心圓排列的纖維軟骨環構成,質堅韌,牢固連結相鄰椎體,並保護和限製髓核向外膨出。因此,整個椎間盤既堅韌又富有彈性,除對椎體起連結作用外,還可緩衝震蕩,起“彈性墊”樣作用,並保證脊柱能向各個方向運動。整個脊柱有23個椎間盤。各部椎間盤厚薄不一,腰部最厚,頸部次之,中胸部最薄,故脊柱腰部活動度最大。當纖維環破裂時,髓核容易向後或後外側脫出,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根,導致相應的症狀,臨床上稱椎間盤突出症。脊柱腰部負重及活動度最大,故椎間盤突出症多發生在腰部。
(2)韌帶連結椎骨的韌帶有長、短兩類。
長韌帶連接脊柱全長,共有3條,即前縱韌帶(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後縱韌帶(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和棘上韌帶(supraspinal ligament)。前、後縱韌帶分別連於椎體和椎間盤的前、後麵,有限製脊柱過度後伸或前屈的作用。棘上韌帶連於各個棘突的尖端,細長而堅韌,但在第7頸椎以上,則擴展成為三角形膜狀的項韌帶。
短韌帶連結相鄰的兩個椎骨,主要有:
1)黃韌帶(ligamenta flava)連於相鄰兩椎弓板之間,由黃色的彈性纖維構成,厚而堅韌,參與構成椎管的後壁,有限製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2)棘間韌帶(interspinal ligaments)較薄弱,連於相鄰棘突之間,前接黃韌帶,後續棘上韌帶。
3)橫突間韌帶連於相鄰橫突之間。
(3)滑膜關節椎骨間的關節有關節突關節、寰樞關節和寰枕關節。關節突關節(zygapophyseal joint)是由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的聯合關節,屬於微動關節。寰枕關節由寰椎側塊的上關節凹與枕髁構成,屬聯合關節,可使頭前俯、後仰和側屈運動。寰樞關節包括寰樞外側關節和寰樞正中關節。三個關節聯合運動,可使頭部做輕微的旋轉運動。
2.脊柱的整體觀
(1)前麵觀可見椎體自上而下逐漸增大,從骶骨耳狀麵以下又漸次縮小。椎體大小的這種變化,與脊柱承受的重力及其變化密切相關。
(2)側麵觀可見脊柱有4個生理性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頸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後。這些彎曲增強了脊柱的彈性,可減輕在行走或跳躍時對腦和其他器官的衝擊與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