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體形態學的研究內容及意義
人體形態學(human morphology)是由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和病理學合並而成的一門新的組合課程,是研究人體正常和異常形態結構、胚胎發生及其機理的一門學科。隻有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係統的正常形態結構、位置毗鄰、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在疾病狀態下人體形態結構的病理變化和轉歸,才能正確理解人體的正常和異常生命活動過程,從而對疾病采取正確的防治及護理措施。人體形態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為學習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臨床課奠定堅實的形態學基礎。
人體形態學的研究內容包括細胞、組織、器官與係統。
二、人體的組成
構成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cell),許多形態相似和功能相近的細胞與細胞外基質(細胞間質)共同構成組織(tissue)。人體的基本組織分為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和神經組織。幾種不同的組織構成具有一定形態、完成一定功能的結構稱器官(organ),如心、肝、脾、肺、腎、胃等。許多功能相關的器官組合在一起,完成某一方麵的功能,構成係統(system)。人體有運動係統、消化係統、呼吸係統、泌尿係統、生殖係統、脈管係統、感覺器、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等。人體的各器官、係統在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的調節下,相互聯係、緊密配合,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
三、人體形態學的分類
人體形態學是將多門形態學科的知識按器官係統加以組合而形成的一門跨學科課程,使宏觀與微觀、正常與異常相結合,有利於相關學科知識的聯係和應用。按研究的結構大小和研究方法不同,將人體形態學分為大體形態學和顯微形態學兩部分。大體形態學主要通過肉眼觀察描述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及相互位置關係。顯微形態學主要通過顯微鏡研究人體的微細結構。
四、人體形態學的研究技術
(一)大體形態學的研究技術
1.人體標本製作技術為了學習和研究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需要把人的遺體製作成示教標本和陳列標本。首先要進行固定,常用的固定液為10%甲醛(福爾馬林)溶液,經血管灌注後,把標本浸泡在10%甲醛溶液中長期保存。在標本上正確暴露各種器官、組織的形態結構,如神經、血管、肌肉、心、肝等,能使學習者正確掌握人體的形態結構;製作好的解剖標本,可作為臨床應用,特別是為外科手術提供直觀的參考依據;通過標本製作可以發現形態結構的異常,如血管、神經的變異和器官畸形等。
2.管道鑄型技術管道鑄型技術是解剖學標本製作的一項專門技術,在醫學教學和顯微外科中有很高的應用價值。鑄型標本的製作原理與工業上常用的澆鑄工藝一樣,以人體內的管道(如血管、支氣管、肝管、胰管等)作模具,將填充劑(高分子化合物)用注射器灌注到管道內,待管道內的填充劑硬化後,再利用高分子化合物耐酸、耐堿的特性,用酸或堿將其他組織腐蝕掉,留下的就是管道的鑄型。利用此項技術可以製作腦室、內耳以及內髒器官管道(如動脈、靜脈、淋巴管、外分泌管等)鑄型標本,用於研究器官的內部立體構築。
3.屍體解剖屍體解剖是對人體進行大體形態結構研究的最直接手段。對病死者遺體進行病理剖檢不僅可以直接觀察疾病的病理改變、明確診斷、查明死因,以提高臨床醫療的質量,而且可以積累資料,為深入研究人體形態結構和人類疾病做出重要貢獻。
4.生物塑化技術生物塑化是一種可以把組織保存得像活體一樣的特殊技術。它通過一種真空過程,用矽橡膠、環氧樹脂等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對生物標本進行滲透,所用多聚物的種類,決定了浸透標本的光學性能(透明或不透明)和機械性能(柔軟和堅韌)。塑化技術可以使標本的表麵保持其原有的狀態,並可在顯微鏡水平保存細胞的結構。塑化標本幹燥、無味、耐用、易長久保存,廣泛應用於解剖學、生物學、組織學、胚胎學、病理學、法學等學科和領域。
(二)顯微形態學的研究技術
1.普通光學顯微鏡術應用普通光學顯微鏡(簡稱光鏡)觀察人體微細結構是顯微形態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常光鏡可放大1500倍,分辨率為0.2μm。石蠟切片術是經典常用的技術,其基本過程包括取材、固定、脫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等主要步驟。將包埋有組織的蠟塊用切片機切成5~10μm的薄片,貼於載玻片上。切片經脫蠟、染色、透明、封固後便可在鏡下觀察,所見結構稱光鏡結構。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蘇木精(hematoxylin)和伊紅(eosin)染色,簡稱HE染色。
蘇木精是堿性染料,可使細胞核以及細胞質內的核糖體染成紫藍色;伊紅是酸性染料,可使細胞質以及細胞外基質中的成分染成粉紅色。對堿性染料親和力強的稱嗜堿性(basophilia),對酸性染料親和力強的稱嗜酸性(acidophilia),對堿性染料和酸性染料親和力都不強的稱中性(neutrophilia)。
除HE染色外,還有多種染色方法,能特異性地顯示細胞、細胞內的某些結構、細胞外基質中的某種成分。例如,有的細胞經重鉻酸鹽處理後呈棕褐色,稱嗜鉻性(chromaffinity);有的細胞或組織成分經硝酸銀處理後呈棕黑色,稱親銀性(argentaffin);有些組織結構本身不能使硝酸銀還原,需加還原劑才能顯色的現象稱嗜銀性(argyrophilia);肥大細胞的顆粒可被甲苯胺藍等堿性染料染色後呈紫紅色,稱異染性(metachrom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