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口腔科2(1 / 3)

◎牙周病

牙周疾病是常見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類牙齒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但以往人們錯誤的認為隻有到老年才會受到牙周病的困擾,其實從5歲開始,牙周病就開始“腐蝕”我們的健康了。

【健康自測】

(牙齦出血。

(口臭。

(牙齒鬆動。

(體溫升高。

(全身不適。

(頜下淋巴結腫大。

(壓痛。

【常識】

1.什麼是牙周病?

牙周病是牙周組織所患的一種或多種疾病的統稱。牙齒周圍組織因為長期炎症,致使牙周膜和牙槽骨逐漸破壞和吸收,最終導致牙齒鬆動脫落,這是一種廣泛流行的常見疾病。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中年以上的人群中患牙周病者約占半數。

牙周炎的特點是牙齒周圍組織(包括牙周膜、牙齦、牙槽骨)慢性破壞,自覺症狀不明顯,所以常不為一般人注意。一旦發生牙齦出血、溢膿、口臭、牙齒鬆動、伸長、移位及疼痛發作,才引起患者重視。如不及時治療,其牙齒喪失的數目常不是單個而是多數牙,甚至全口牙同時受累。牙周炎發病的原因,有局部也有全身的因素。一般說,口腔衛生不良,牙石和牙垢堆積,食物嵌塞,細菌和菌斑作用,不良補牙和鑲牙刺激,或壓迫牙齦等,都是引起牙周炎的重要局部原因。有時,全身因素對牙周炎的發生和發展也起一定的作用,如年齡、性別、遺傳、內分泌、營養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改變組織抵抗力以及口腔中共生菌之間的關係,使原來不能引起病變的局部因素,變為可以致病的因素。任何單獨的因素,不可能造成牙周炎。

牙周病是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菌斑,炎症被認為是牙周病的病因。牙周病是一個多因素的疾病,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能引起牙周組織破壞,以至牙齒脫落。細菌入侵和宿主防衛機能之間維持一種平衡狀態,牙周就處於健康狀態。體內、外因素均可影響此平衡動態。外源性因素(局部性促進因子),如口腔衛生不良、牙石、食物嵌塞、創傷性牙合、醫源性因素、接觸點不良、吸煙等,內源性因素(全身促進因子),如內分泌功能不良、代謝紊亂、免疫缺陷、慢性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遺傳因素等,使宿主抵抗力減弱,導致牙周組織對細菌損害易感,從而容易發生牙周病。

2.牙周病如何分類?

牙周炎是侵犯牙齦和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症性破壞性疾病,是導致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牙周炎具有四大特征,即牙周袋形成、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牙齒逐漸鬆動。成人牙周炎約占牙周炎患者的95%,它又分為單純型和複合型,而單純性牙周炎最為常見,是由長期存在的慢性齦炎向深部牙周組織擴展而引起,又稱邊緣性牙周炎。

單純性牙周炎一般侵犯全口多數牙齒,也有少數患者僅發生於一組牙齒或個別牙齒。患牙牙周破壞程度與其菌斑、牙石的量大多相一致。磨牙區和前牙區較多見,是因該處易堆積菌斑、牙石之故。

單純性牙周炎病程進展緩慢,常為交替出現病變活動期和靜止期。本病可於始開青年時期,病史可長達十餘年,甚至數十年。病變早期即可出現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僅表現為牙齦紅腫,刷牙及進食時出血,常被患者忽視,延誤治療,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單純性牙周炎除有牙周炎的四大特征外,晚期還可出現牙齒移位;食物嵌塞(由於牙齒鬆動移位所致);繼發性牙合創傷;牙齦退縮,根麵暴露;牙周膿腫;牙周袋溢膿及口臭等症狀。

複合性牙周炎指單純性成人牙周炎伴有較明顯的牙合創傷者,牙合創傷可以是原發的,也可以是繼發的。單純的牙合創傷不會引起牙周組織炎症及形成牙周袋,但當牙周炎伴有牙合創傷時,可加速和加重牙周組織的破壞,因此感染是複合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牙合創傷是輔加因素。

複合性牙周炎的主要臨床表現與單純性牙周炎相同,如形成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牙齦炎性腫脹及出血、牙齒逐漸鬆動等。但由於本病合並有較明顯的牙合創傷,使牙周炎較為嚴重,因而具有一些其他特征:牙周袋窄而深,且較局限;牙槽骨的吸收多種多樣,但主要為垂直吸收;牙齒鬆動度超過牙槽骨吸收的程度;牙齦不對稱的退縮,出現齦裂、緣突,齦裂長度不等,可長達5~6毫米,多見於前牙唇側,緣突為齦緣的環形增厚,如救生圈狀圍繞牙頸部;可有孤立的後牙根分叉區病變;牙齒由於磨耗不均勻,可在牙尖或牙合麵出現磨耗小平麵;無齲的牙齒可出現牙牙合病變、根尖周炎。

同時,該病還可出現牙齒隱裂、牙根吸收等症狀,並多伴有緊咬牙、磨牙症、顳下頜關節紊亂等。

3.牙周病的病因。

牙周病的病因比較複雜,總的分為局部和全身兩方麵的因素。局部因素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全身因素可影響牙周組織對局部刺激的反應,兩者之間有密切關係。

(1)局部因素。

第一,菌斑是指粘附於牙齒表麵的微生物群,不能用漱口、水衝洗等去除。現已公認,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動因子,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第二,牙石是沉積在牙麵上的礦化的菌斑。牙石又根據其沉積部位和性質分為齦上牙石和齦下牙石兩種。齦上牙石位於齦緣以上的牙麵上,肉眼可直接看到。在牙頸部沉積較多,特別在大涎腺導管開口相對處如上頜磨牙的頰側和下頜前牙的舌側沉積更多。齦下牙石位於齦緣以下、齦袋或牙周袋內的根麵上,肉眼不能直視,必須用探針探查,方能知其沉積部位和沉積量。齦下牙石在任何牙上都可形成,但以鄰麵和舌麵較多。

齦上牙石中無機鹽的主要來源是唾液中的鈣、磷等礦物鹽。齦下牙石主要是齦溝液和滲出物提供礦物鹽。

牙石對牙周組織的危害,主要是它構成了菌斑附著和細菌滋生的良好環境。牙石本身妨礙了口腔衛生的維護,從而更加速了菌斑的形成,對牙齦組織形成刺激。

第三,創傷性咬合在咬合時,若咬合力過大或方向異常,超越了牙周組織所能承受的合力,致使牙周組織發生損傷的咬合,稱為創傷性咬合。創傷性咬合包括咬合時時的早接觸、牙合幹擾、夜間磨牙等。

第四,其他包括食物嵌塞、不良修複物、口呼吸等因素也促使牙周組織的炎症過程。

(2)全身因素。

牙周病的發生,局部因素是主要的。全身因素在牙周病的發展中屬於促進因子,全身因素可以降低或改變牙周組織對外來刺激的抵抗力,使之易於患病,並可促進齦炎和牙周炎的發展。

全身因素包括有:內分泌失調,比如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素等的分泌量異常。飲食和營養方麵可有維生素C的缺乏、維生素D和鈣、磷的缺乏或不平衡、營養不良等。血液病與牙周組織的關係極為密切,白血病患者常出現牙齦腫脹、潰瘍、出血等。血友病可發生牙齦自發性出血等。某些藥物的長期服用如苯妥英鈉可使牙齦發生纖維性增生;某些類型的牙周病如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往往有家族史,因而考慮有遺傳因素。總之,牙周病的病因比較複雜,在治療時不僅要注意局部因素的消除,也要考慮到全身的狀態,以便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

一旦發生牙周炎應早期治療,因為其預後與病變嚴重程度有關。牙周炎治療分四階段:第一階段為基礎治療階段,目的在於選用牙周病常規的治療方法,清除或控製臨床炎症和咬致病因素,包括口腔自潔,拔除預後差和不利修複的牙,齦上潔治,齦下刮治以清除菌斑,牙石,選用抗菌藥控製炎症,咬頜調整等,第二階段為牙周手術治療和鬆動牙固定,第三階段為永久性修複治療,一般手術後2~3個月後進行,第四階段為複查複治階段,每半年一次,包括檢查菌斑控製情況,衛生宣教,拍片檢查,以進一步擬訂治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