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調控浮躁的情緒,沉澱智慧的人生(1)(1 / 3)

人的情緒是複雜而變化多端的,它會對我們的為人處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能夠調劑和控製自己的情緒,是一個人內心成熟的表現。一個沉著的、冷靜的、樂觀的、淡定的人必然能夠擁有精彩的人生。

隻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羅曼·羅蘭

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不抱怨上天;抱怨別人的人則窮途而不得誌,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誌進取。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任何牢騷滿腹、怨天尤人的舉動都毫無意義,任何成功之道都不是抱怨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有些人很喜歡抱怨。這些人說起話來總帶著不滿意的、抱怨別人的口氣。這樣的人,好像世上沒有幾件事能讓他稱心如意。

當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是一個相互聯係、相互矛盾的統一體,在其運動的過程中有些磕磕碰碰、煩悶、不快在所難免。問題是,總是抱怨別人或環境,不說對別人,就是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也是沒有半點益處的。

有一個小和尚,他盡管遁入空門,卻依舊不能看破紅塵。他一直非常苦惱,認為自己的生活實在是苦。終於有一天,他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師傅。

師傅說:“你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嗎?”

小和尚答道:“不知道,我從小在寺院裏長大,我是被父母拋棄的孤兒。”

師傅又問:“那麼,你恨他們嗎?”

小和尚答道:“不恨,因為他們是我的親生父母,我骨取之於父,肉取之於母,沒有他們就沒有我。我對他們何來的恨呢?”

師傅輕聲歎了一口氣:“在我發現你的時候,你已經奄奄一息,你的喉嚨差一點就被人割斷,而凶手正是你的父母。他們正被一群日本兵追殺,害怕你受到驚嚇而哭叫,所以就要割斷你的喉嚨,現在你明白了真相,你恨不恨他們?”

聽完之後,小和尚有些傷心,但依然斬釘截鐵地回答說:“不恨,倘若當時換作是我,我也會這樣做的。”

師傅說:“你不恨他們,是因為你感激他們生下了你。那麼你為何要恨生活給你痛苦呢?難道生活不是更值得你去感激嗎?”

若幹年後,這座寺院有了很大的名氣,許多人都會來這裏參佛。而寺院的主持就是當年的那個小和尚,因為他終於領悟了感激。同時,他還會告訴來這裏參佛的每一個人要學會感激。

生活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許多事物常常都是一把雙刃刀,如果隻看到刀刃的一麵,那麼受傷的永遠是自己。因此我們要少一份抱怨,多一份感激。要想對他人心存感激,就要常懷慈悲之心、仁愛之心;要想有一顆感激之心,就要多給予少索取,令自己心安理得。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心存感激,就會使你想起曾經他對你的關懷與幫助,化解心靈的隔閡。對現實不滿時心存感激,就會使你對生活產生美好的信念,從而生活得更好。

一位偉人說過:“有所作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則是無所作為,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沉淪。”不管我們經曆怎樣的境遇,一味地抱怨不已,隻會於事無補,而且會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盡管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一個傍晚,過路的老人看到一位年輕人正坐在一塊石頭上歎氣,在他的身旁擺著一擔柴火,明顯是剛從山上砍的。

“年輕人,你有什麼困難嗎?”老人疑惑地問道。

“唉,每天上山砍柴前,我都計劃好要砍兩擔柴的,可是,每次不是斧子鈍了,就是體力不支,因此我的目標從來沒有實現過。為這,我很沮喪,每天都過得很不開心。”“年輕人,很多事強求不來,一切順其自然,就不會徒生那麼多煩惱了。”說完後,老人就消失了。

一切順其自然,說來容易做起來難,但若是你真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就會從中受益很多。有人說,一個人如果在青少年時就知道永不抱怨的價值,那真的是一個明智而良好的開端。如果我們還沒有修煉到這種境界,那麼就記住:倘若事情沒有做好,就不要為抱怨找借口。

一個人經過一棵椰子樹,正巧一隻猴子從樹上扔下來一個椰子,擊中了他的頭。沒有想到,他摸了摸被打中的頭,然後撿起椰子,吃椰肉、喝椰汁,最後還用椰殼做了一個碗。

試想,如果猴子扔下的那個椰子擊中的是你的頭,你會怎麼做呢?咒罵?怨恨?或者教訓猴子一頓?這些都無濟於事,而且會使你的心情變得更糟。如果你能夠像故事中的人一樣,懷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那麼你可能會感謝那隻猴子,因為沒有猴子的淘氣,就沒有椰子。如果沒有這些,你也許無法解決旅途中的無聊、寂寞和饑餓。

沒有人喜歡抱怨的人,因為抱怨的人根本不會有好的未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跨越抱怨這堵石牆,積極思考,付諸行動,信心百倍地大幹一場,相信沒有抱怨,你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沒有抱怨,你的事業會更加成功!

成功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