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書與學習之樂

讀書和學習,不能占據工作中的突出位置的說法,會激起人們的某些驚奇,我這樣講有幾個原因,一是希望抵製把多讀書作為培養性格手段的流行趨勢,第二這種選擇多依賴父母、教師,而非本人意願,容易忽略意願對精神提高的基礎作用。

另外,年輕人在任何年齡對培養這樣的身心習慣都不應絕望,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對他是有益的。可能他痛恨看見書,但是,接下來呢?這種偏見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改變。當然,不一定會立刻改變,但會逐漸改變。並不是通過強迫自己讀書或學習改變自己的愛好,因為不情願做的事情很少會成功,但是有比這更好、更有效的方法,其中一些方法我馬上就會提到。

讓年輕人多參加一些著名的演講社團或辯論社,多數年輕人願意偶爾參加演講團,因為時代精神和工作熱情創造了目前的狀態,這些社團無處不在。現在,讓他參加討論,如果可以的話,先說幾句話。一旦喚起他對所有話題的興趣時,他就會願意參加。必要時,他會查找有關的資料,不僅從交談中,而且會在本書中查找。這樣選擇得當的話,就輪到他到書海中漫遊了,如果寫的不是很幹癟的話,漸漸地他會喜歡查找曆史,將其作為快樂的源泉。因而,他會一步一步地深化,直到他發現自己已十分喜歡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為止。

說到這兒,還有一點需注意,那就是不要馬上閱讀得太長或太多,對從前的一些書籍、甚至報紙開始厭倦了,就先擱置一段時間,在以後空閑時或心情愉快時再反過來閱讀。

過程與我的描述無異,同時,信心和恒心跟上的話,十有八九會成功。事實上,我從沒聽說過有失敗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認識到位至關重要。年輕人隻有全身心的投入,孜孜不倦地學習,才能期望獲得相當的成功。

對於提高的必要性,年輕人極少懷疑。但是感覺到有一個困難,那就是要改變習慣,毅力小是不行的,因為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正融入到文明社會的所有安排之中。我說到過,最普通的描述就是,超過某一年齡,思維提高就很難做到,並且這個限度常被固定在18~20歲。我的確聽說過,人過30不學藝,但總的認為,多數人20歲以後學得內容不能太多,或者學習時至少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

現在,我從不鼓勵年輕人浪費和虛度青春,因為青年是一個黃金季節。未來就像農民在適宜播種的季節播下了良好的種子!

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課程教育,隻是為年輕人自學做的準備。給了他學習知識的一把鑰匙。隻有能夠靜心坐下來,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會擁有打開最有價值財富大門的鑰匙。如果剛剛開始準備,就花這麼長的篇幅談論完成教育後的情況,的確令人不可思議。

如果一些年輕人在20歲、25歲或30歲時,發現自己知識貧乏,千萬不要讓他認為目前年齡是影響提高的障礙。這種評論應該麵對這類群體,在我勸他盡力時,他能夠有信心完成,但不是靠一時的努力,而是要花費更大的精力。既然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那麼,那種認為在幾周內或幾個月內即可培養良好的自製和思維能力的想法是愚蠢可笑的。

我們很容易舉出一些晚年才開始學習並且通過自學最後成功的事例,個別成功者50歲以後才開始學習。的確沒有理由可以表明因為年長或身體原因,思想不能獲得提高。但是所有經驗越來越證明具有良好習慣的每位受尊敬者,直到35~50歲才獲得的真實聲譽,並不完美。

的確,說到知識,後半生掌握的東西容易忘記,如果這些知識不能馬上應用,這是真的。但是屬於實踐方麵的,卻不容易忘記。富蘭克林直到去世,一直堅持學習,並且所學的東西由於馬上應用很少忘記。我說過重要的一點是信服知識的重要性。對於我們的知識缺乏,我需要增加一個更重要的觀點,“認識到我們知識上的不足,便向成功走了一大步”。知道我們自己的不足是學習知識的第一步,推而廣之,我們在知識方麵的進步,與我們渴求意識是成比例的,懶惰者最容易做出的辯解是沒有時間學習。對知識的貧乏相應的就會產生對知識的無知,不止一個年輕人有這樣的意識。這種想法使他們對沒有時間閱讀、沒時間學習、沒時間思考感到快樂。停留在這些辯解上使他們感到滿足,這會促使他不僅僅走向懶惰和無知,甚至是罪惡的深淵。

沒有比先前我們已經決定要做而在思想上常常感覺無時間做或無事可做更大的錯誤。阿爾弗雷德(英格蘭的國王)盡管比他的任何一個庶民履行的事物都多,但是仍然尋找時間學習。富蘭克林,在勞動間隙,尋找時間研讀哲學,開辟了科學的新途徑。弗雷德裏克大帝雖然即將登基,但在戰爭間隙,或在沒有戰事的晚上,仍然癡迷於哲學,並且以此為樂趣。波拿巴兄弟在征戰中仍然騰出時間學習知識,與人進行交流。當愷撒抑製了羅馬人的精神之後,來自鄰國的人們聚集到這裏,尋找現代文明的光輝。近期的拉什博士和更近代的德懷特博士,是在其他占有者的巨大壓力下為精神文明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